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471900)魏雷光
1.1 臨床資料 在外科收治自發性氣胸病患中隨機選取8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各40例。普通治療組男37例,女3例,年齡22~61歲;改良治療組男38例,女2例,年齡23~59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治療組行普通胸腔封閉式引流,具體是:對病患采用局部麻醉,后選取硅膠胸管,在病患患側部位前胸壁的第二肋間、距離鎖骨中線外約1厘米的位置實施穿刺置管,當胸管直達胸膜腔之后進行固定,縫皮之后外接引流瓶,實施持續性的封閉引流[1]。
改良治療組行改良的胸腔封閉式引流,具體是:在經皮局麻之后,選取口徑較小的CVC管來替代常規硅膠胸管,在病患患側部位前胸壁的第二肋間、距離鎖骨中線外約1厘米的位置實施穿刺置管,置管深度達到胸壁的皮下,約10厘米以上,在完成置管之后,采用3M的透明敷貼對導管進行皮外固定,CVC管外接引流瓶,行持續性的封閉引流,此外醫護人員需要觀察病患的體征情況,若病患的呼吸困難情況在引流后有緩解,胸腔引流瓶里面的水柱也沒有明顯波動,在咳嗽的時候引流瓶沒有明顯氣泡出現,經聽診,病患肺呼吸音已經恢復,那么就可以嘗試夾閉病患的引流管,觀察24小時后,若病患沒有呼吸困難或癥狀加重狀況,則可進行引流管的拔除。
1.3 評價指標 比較這兩組病患總療效、并發癥狀況及住院時間。其中總療效評估有三個標準,痊愈:自發性氣胸病患呼吸困難以及胸痛消失,經檢查發現其肺部組織已經完全的復張,胸膜腔中的氣體也被吸收。良好:自發性氣胸病患肺部組織已經有大部分復張良好,肺部組織的壓縮度經檢查低于5%;無效:自發性氣胸病患胸膜腔中的氣體吸收較少,甚至存在病情加重狀況,在持續引流十天之后依舊無效。總效率等于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1.0處理數據,以“%”表示計數數據,行X2檢驗,以(±s)表示計量數據,行t檢驗,P<0.05時,代表數據間有比較差異[2]。
2.1 不同組病患治療的總效率對比 普通治療組痊愈17例,良好11例,無效12例,總效率70%;改良治療組痊愈29例,良好8例,無效3例,總效率92.5%,改良治療組病患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普通治療組,兩者數據有統計學比較差異。
2.2 兩組并發癥狀況及住院時間對比 普通治療組的住院時間是(8.92±2.30)天,改良治療組的住院時間是(6.51±1.35)天,改良治療組的住院時間短于普通治療組,此外,改良治療組病患并發癥的出現率低于普通治療組,兩者數據有統計學比較差異,詳見附表。

附表 不同組病患并發癥狀況對比[n(%)]
對于自發性氣胸病患,常規的胸腔封閉式引流對病患機體影響比較大,對于病患胸壁造成的刺激大,手術出血量比較多,在術后病患疼痛感較明顯,活動也不方便,在拔管之后還需要進行切口縫合,容易引發皮下氣腫、疼痛和導管周圍感染等并發癥。改良的胸腔封閉式引流可以彌補普通胸腔封閉式引流的不足,其選擇小口徑的CVC管來替代常規硅膠胸管,可以有效降低肋間的血管損傷程度,減少引流對于胸膜造成的刺激,術后病患的疼痛感不高,不易發生感染情況,所以并發癥的出現率也較低,術后恢復快。本文結果數據表示,改良治療組治療總效率高于普通治療組;在住院時間方面,改良治療組住院時間短于普通治療組;在并發癥方面,改良治療組并發癥的出現率低于普通治療組,可見,改良的胸腔封閉式引流優于普通胸腔封閉式引流。
綜上所述,改良的胸腔封閉式引流可提升自發性氣胸病患療效,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幾率,縮短病患的住院時間,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