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婦幼保健院(450000)趙文
近年來,由于各種病菌、細菌、真菌等種類的不斷增加,我國感染相關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在不斷升高。臨床認為不同病原體、不同感染性病癥等方面的感染患者的身體患病情況、治療情況各不相同,因此疑似感染患者的臨床診斷非常重要[1]。就此,本文為了探討血清降鈣素原定量檢測在細菌感染診斷中的臨床意義,特此展開以下討論,詳細報道如下所示。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3751例疑似感染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其中新生兒2335例,12歲以下的兒童877例,發(fā)熱產婦539例。根據(jù)患者感染情況收集感染樣本,將所有樣本進行送檢并進行分離鑒定,即嚴格按照臨床細菌、真菌分離鑒定方法進行接種培養(yǎng)后分離鑒定。
1.2 血清降鈣素原定量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空腹于清晨進行抽血,抽血人員收集血液后及時送檢。檢驗人員應用離心儀器以4000轉/min的離心速度對血液標本進行5min左右的離心處理,分離血清[2]。此后再利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對血清中的血清降鈣素原進行測定。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運用SPSS13.0數(shù)據(jù)包開展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過t檢測;通過χ2檢驗,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定量檢測結果顯示,細菌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鈣素濃度顯著高于非細菌感染的患者(P<0.05),同時細菌全身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鈣素濃度顯著高于局部感染的患者(P<0.05),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濃度顯著高于革蘭陽性桿菌感染患者(P<0.05)。見附表。
一般情況下,針對細菌感染患者的臨床多會采集患者的細菌樣本進行培養(yǎng)鑒定,再根據(jù)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但是由于此方法時間較長,陽性檢出率比較低,不利于對細菌感染性相關疾病患者做到早診斷、早治療。由此表明臨床需及早探尋一種高效的細菌感染臨床診斷方法。血清降鈣素原定量檢測是臨床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細菌感染臨床診斷方法,針對不同病原體、不同類型、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性相關病癥患者的診斷符合率較高[3][4][5]。
根據(jù)本文定量檢測結果顯示,細菌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鈣素濃度顯著高于非細菌感染的患者(P<0.05),同時細菌全身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鈣素濃度顯著高于局部感染的患者(P<0.05),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濃度顯著高于革蘭陽性桿菌感染患者(P<0.05);由此也證明了此點。

附表 3751例患者血清降鈣素濃度水平統(tǒng)計對比
綜上所述,血清降鈣素原定量檢測有利于診斷疑似感染患者是否為細菌感染,同時幫助診斷細菌感染患者為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或革蘭陽性桿菌感染,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