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450000)邢瑞芬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32~62歲;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1~62歲;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患者就診時介紹病房環境,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主動介紹疾病,圍術期給予患者生活指導與配合方式告知。
觀察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展開護理:①初步擬定路徑表:由護士長帶領科室中資深護理人員查閱資料、學習上級醫院開展經驗,結合實際護理經驗,請教臨床主治醫師,初步擬定臨床護理路徑表。②路徑表確定:邀請護理領域內專家到醫院實地考察,分析擬定的臨床護理路徑表,給予指導。根據專家意見完善路徑表,最終確定路徑表,打印后組織護理人員學習,經考核通過后加以落實。③臨床實施:在患者入院后于其床頭張貼護理路徑表,按照路徑表內容逐一實施,完成一項內容后在對應部位簽字確認。④路徑表內容:第1d:安排好床位、協助患者將攜帶物品安置妥當后,陪同患者及家屬逐一熟悉醫院環境;對患者病情認真評估,形成書面記錄。為患者講解路徑護理的意義、實施方法。術前1d:根據化驗結果與患者、家屬談話,說明手術意義、開展方式、時間等,提前告知麻醉方法,指導患者術前通便、皮膚清潔方法,教會咳痰、深呼吸等訓練方法,根據患者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疏導。詳細告知術前和術后相關情況。術后第1d: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說明下床活動的重要意義及配合方法;給予飲食指導、引流管護理、靜脈滴注管理,查看切口情況。術后第2~3d:展開藥物指導、飲食干預、心理疏導、鍛煉指導等健康教育,加強引流管護理。出院時加強出院指導,告知患者保持良好作息習慣等。

附表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②出院時以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 認可情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以非常滿意與滿意人數占比之和統計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正態分布)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1 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分別為(9.18±1.52)h、(5.24±1.31)d、(2131.26±250.08)元,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6.32±2.14)h、(8.67±1.58)d、(2784.63±258.19)元(P<0.05)。2.2 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明顯升高(P<0.05),見附表。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常規護理方法往往缺少計劃性與規范性,完善護理體系勢在必行。臨床護理路徑是有目的性、計劃性的診療護理干預方式,是將患者作為護理工作的中心,通過實施優質而及時的護理干預提高護理質量,讓患者在診治中獲得舒適體驗[1]。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制定是運用這一干預方法的首要環節,我院在制作路徑表時,不僅充分考慮臨床實際,同時到上級醫院學習,邀請領域內專家指導,確保了路徑表的科學性與完善性[2]。在實施過程中,以時間為橫軸,以護理干預措施為縱軸上的要點,落實專人負責、簽字確認制度,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同時使得患者對每日的護理工作有所掌握,有利于提高患者護理配合度。本研究發現,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通過系列而規范的臨床護理干預,患者獲得了全面的護理干預,認識到早期下床鍛煉的重要性,增強了自護能力,故而康復速度大幅加快。此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可見通過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使得護患之間的溝通增多,彼此理解增強,護患關系更加和諧。
綜上所述,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以臨床護理路徑展開護理干預,可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有利于構建和諧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