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兒童醫院(450000)林佳
1.1 基礎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兒科接受侵入性診療操作的100例患兒。依據護理方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均值(8.28±3.36)歲;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平均為(8.59±3.14)歲。兩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實施無痛護理,首先做好和患兒及家長的有效溝通,在進行侵入性操作前護理人員要向患兒及家長介紹侵入性操作的必要性,告知家長操作期間正確配合方法。同時要做好患兒的安慰工作,盡可能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在操作時保證輕柔、迅速進行。同時護理人員應該保證操作的規范性,比如插入吸痰管時應該從鼻前庭進管,插入期間通過語言給予患兒安慰,通過邊退邊旋轉的方法完成吸痰操作。此外,比如在進行灌腸操作時,通過親切的語言指導患兒深呼吸,對于保留灌腸的患兒,指導選擇合適體位,以減少體內管道留置的不適感。觀察組的護理同對照組,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用音樂療法,先通過家長了解患兒喜好的音樂類型或者具體歌曲,通過手機播放音樂,也可以直接詢問患兒希望聽什么音樂,選擇后進行播放,觀察患兒在聽到音樂后心情最愉悅、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中時,迅速進行操作。播放音樂時注意保持合適的音量,期間如果患兒配合度出現下降,可以播放其他音樂重新吸引患兒注意力。
1.3 評價指標 ①哭鬧情況。無哭鬧:操作時沒有任何抵抗動作,一次性完成操作;偶爾哭鬧:操作過程中間斷出現哭鬧,有輕微抵抗,安慰后抵抗消除,順利完成操作;明顯哭鬧:操作過程中持續有大聲哭鬧,有明顯抵抗,通過不停安慰、撫觸,勉強完成操作;劇烈哭鬧:患兒哭鬧無法停止,完全無法完成操作。②配合度。無配合:操作時完全不配合,治療無法進行;基本配合:操作時有反抗表現,經家長和護理人員疏導、安慰后基本能完成操作;良好配合:操作時完全依從,沒有哭鬧和抵抗,操作順利完成。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22.0對獲取數據開展分析,[n(%)]表示文中哭鬧率、配合率,X2檢驗,P<0.05表明有統計學差異。
2.1 哭鬧情況 觀察組在侵入性操作中應用音樂療法后哭鬧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哭鬧各程度占比和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如附表1所示。
2.2 配合度 觀察組在侵入性操作中應用音樂療法后無配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基本配合及良好配合率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如附表2所示。
兒科中進行的侵入性操作有多種,包括:抽取血氣標本、吸痰、灌腸、氣管插管、鼻飼、動靜脈穿刺、輸液等[1]。患兒由于本身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保持集中,缺乏良好依從度。在各項侵入性操作中實施音樂療法,通過播放患兒喜好的音樂為患兒營造一個愉快的診療環境,在患兒注意力轉移時迅速進行各項操作,有助于操作導致的不適感最大程度減輕,避免出現不安全事件。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在兒科侵入性操作護理中融入音樂療法,患兒對于操作的配合度會更高,哭鬧發生率及發生程度會更低。觀察組操作中無哭鬧比重為22%,明顯高于對照組8%;觀察組良好配合比重為34%,明顯高于對照組22%,P<0.05。此外,有研究在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中應用音樂療法,結果發現患者心率出現明顯下降,焦慮評分也明顯降低[2]。以上結論均證實合理應用音樂療法能夠幫助患兒放松心情,減輕精神壓力,減輕操作對機體的不良影響。

附表1 兩組患兒接受侵入性操作時的哭鬧情況比較[n(%)]

附表2 兩組患兒接受侵入性操作時的配合度比較[n(%)]
綜上所述,音樂療法在兒科侵入性無痛護理操作的應用價值明顯,有助于促進操作順利進行,保證診療有效性,可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