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000)唐雯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38例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各69例。對照組男41例,女28例;年齡3個月~7歲,平均為(3.45±1.30)歲。觀察組男40例,女29例;年齡3個月~7歲,平均為(3.36±1.48)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接受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常規治療措施,包括:體征監護、解痙平喘、止咳祛痰、恢復通氣、補液、抗感染等。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保證病房環境清潔衛生,將溫度、濕度調整到適宜狀態,保持室內安靜,并按時通風;密切關注患兒的機械通氣管道情況、呼吸情況,定時清理氣道分泌物,采取霧化吸入措施化痰;指導患兒進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的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常常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醫護人員首先應做好家屬的心理疏導,并與家屬一同陪伴患兒,與患兒建立信任關系,以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②氣道護理:保持坐位進行霧化吸入,并在霧化吸入前后使用游戲、故事、圖畫等形式向患兒講解檢查、治療操作對疾病康復的好處及作用,提高患兒對治療的配合程度。③用藥指導:密切關注靜脈滴注藥物的余量,并調整滴注速度;向患兒家屬詳細講解每一種藥物的服用方法、不良反應、注意事項以及藥物的相互作用;密切關注患兒的心率、呼吸、瞳孔等體征變化情況,當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時第一時間通知主治醫師。④出院指導:出院前向家屬詳細講解院外的注意事項,鼓勵家屬陪同患兒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質訓練;出院后進行為期1個月的電話隨訪,對患兒的家庭護理進行指導,為家屬解答疑難問題。
1.3 評價指標 記錄氣促、咳嗽、哮鳴音、心率等臨床癥狀的恢復時間以及機械通氣時長;比較兩組患兒1個月后復查時的肺功能,檢測指標為深呼吸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通氣流速、每分鐘最大通氣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與機械通氣 觀察組患兒的氣促、咳嗽、哮鳴音、心率等臨床癥狀的恢復時間與機械通氣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與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d)

附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與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d)
組別 氣促 咳嗽 哮鳴音 心率 機械通氣對照組(n=69) 3.95±1.20 3.86±0.94 5.87±1.35 5.42±1.83 38.46±5.21觀察組(n=69) 2.27±0.82 2.39±0.89 3.84±0.91 3.21±1.03 32.63±4.72 t 9.602 9.433 10.357 8.742 6.889 P<0.05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對比(±s)

附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對比(±s)
每分鐘最大通氣量(L/min)對照組(n=69) 1.13±0.55 1.68±0.50 1.70±0.73 3.17±1.20 54.79±7.23觀察組(n=69) 1.51±0.75 2.28±0.59 2.21±0.52 4.39±1.71 68.52±8.92 t 3.394 6.445 4.727 4.851 9.933 P<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深呼吸量(L)肺活量(L)用力肺活量(L)通氣流速(L/min)
2.2 肺功能 觀察組的深呼吸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通氣流速、每分鐘最大通氣量等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小兒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容易導致呼吸功能障礙,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導致患兒死亡,除了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外,采取系統性護理措施對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癥狀以及預后康復具有積極的影響[1]。系統性護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結合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為患者提供時效性的優質護理服務[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護理后肺功能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提示,對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兒進行系統性護理措施可以促進臨床癥狀的改善,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改善肺功能。
綜上所述,系統性護理可以促進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癥狀以及肺功能的改善,對康復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