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473000)李新經
甲狀腺癌主要由于體內促甲狀腺激素異常從而引發該病,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切除進行治療[1]。大量研究表明單純的對患者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效果有限,而本文則探討在手術基礎上配合131碘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在2011年9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中男15例,女34例,年齡24~64歲,平均年齡(38.3±3.2)歲;研究組中男15例,女34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39.7±3.8)歲,對比兩組患者之間基本資料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采取甲狀腺次全切術或全切術加頸淋巴結選擇性清掃術,并在術后僅服用甲狀腺片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配合術后131I治療以此清除甲狀腺殘留組織及轉移灶:在手術切除后4周對患者行頸部超聲、X線照射、胸部CT及甲狀腺功能檢測等,了解患者甲狀腺組織殘留量及不同部位轉移情況。剔除131I治療禁忌后,根據患者病情程度決定131I藥劑量,并給予患者口服。對于首次清甲失敗的患者,可以重復清甲。
1.3 觀察指標及標準[2]研究組患者在行131I治療后4~6月內進行復診,記錄患者清甲成功率、轉移灶療效。而對照組患者在術后6月進行復診,并對兩組患者進行3~5年隨訪以此記錄兩組患者復發轉移率及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x2檢驗來分析,P<0.05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患者首次清甲狀況 研究組患者在經歷1~3次“清甲”治療后均成功,三種不同病理類型之間首次清甲成功率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不同手術治療的患者,全切除成功率顯著高于次全切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附表1。
2.2 研究組患者轉移灶治療情況 在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頸淋巴結轉移、肺轉移與骨轉移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2.86%、81.82%與70%,三種轉移部位治療總有效率為85.71%。具體結果見附表2。
2.3 復發轉移率及生存率 在隨訪調查統計后,對照組復發轉移率為19.2%,生存率為80.1%;研究組復發轉移率4.2%,生存率為96.1%。研究組患者在復發轉移率及生存率上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文在手術切除基礎上配合131I進行治療,通過研究數據可以發現研究組患者首次清甲成功率為71.43%,即使有部分患者首次清甲失敗但仍能在隨后的2~3次清甲成功。并且筆者發現在不同病理類型患者中,其首次清甲成功率之間無顯著差異,表明不同病理類型對成功率無顯著影響。而在不同手術方式中,采取全切除的患者清甲成功率要顯著高于次全切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轉移灶治療療效中,其療效排序為頸淋巴結轉移大于肺轉移大于骨轉移,并且總有效率為85.71%,表明131I對于轉移灶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在隨后3~5年中,在對兩組患者均嚴格進行的隨訪調查中,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出院后復發轉移率要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生存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1 研究組患者首次清甲狀況

附表2 研究組患者轉移灶治療情況[n(%)]
綜上所述,手術結合131碘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有不錯的臨床療效,顯著降低復發轉移率并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