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夏寧
【摘 要】消化系統是人體的重要系統之一,它掌管著人體的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的汲取和吸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的飲食方面得到了改善,與此同時消化系統也出現了各種方面的不同問題,引發了許多類型的疾病。本文首先從消化系統的基本組成開始介紹,將消化系統分為兩個層次,分別描述了消化系統中各個器官的位置,功能和特點。其次,介紹了消化系統正常工作的原理。此外再分析了一些常見的消化系統的疾病以及其發病原因、典型的表現和主要的治療手段。最后為了減少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提出了幾個預防的方法。
【關鍵詞】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疾病
【中圖分類號】R97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8-003-01
1 消化系統的基本組成及其特點
1.1 消化道
1.1.1 口腔 口腔消化道的第一個器官,是食物最先進入身體的地方,它包括牙齒、舌等。在口腔內部,不僅牙齒可以將食物磨碎,其他的腺體還可以分泌唾液并且對磨碎的食物進行分解。
1.1.2 咽 位于口腔之后的是咽,咽喉是食道和和呼吸道的最后相連的通道,它不僅連接了食道,也和氣管相連,與呼吸有關。
1.1.3 食管 食管是咽之下的器官,是一肌型管狀器官,類似于長管狀的。它的長度大約為25cm。以平滑肌為主,消化道內的平滑肌的興奮性低、收縮緩慢,有緊張性,富于伸展性,自動節律性收縮,對機械牽張、溫度和化學刺激比較敏感,而且靜息電位較低。然后再是食管壁,食管壁主要分四層,分別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層。黏膜層由復層扁平鱗狀上皮覆蓋。黏膜下層介于肌層和黏膜層之間,結構比較疏松,內部有較多的組織,比如:血管、神經淋巴管和腺體。而肌層分內環和外縱兩層肌肉。外膜有疏松的結締組織,含有縱行血管,神經和淋巴管。
1.1.4 胃 胃和食管是相連接的,是消化食物的地方,胃能夠分泌胃液,但主要分泌的是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以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變為多肽,并且對食物進行進一步的消化。
1.1.5 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是胃消化之后的環節,主要分泌的是消化酶和膽汁,同樣也是蛋白質的消化場所。
1.1.6 小腸 小腸屬于消化道的下部分,是主要吸收營養物質的場所,小腸上有大量的小腸絨毛可以幫助吸收和消化。
1.1.7 大腸與肛門 大腸與小腸很相似,同為消化道的下部分,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吸收營養,也能夠收集糞便。肛門是排除糞便的器官。
1.2 消化腺
1.2.1 唾液腺 口腔中主要有三對唾液腺可以分泌唾液,分別為腮腺、舌下腺、頜下腺。腮腺分泌漿液,為漿液腺。舌下腺和頜下腺分泌黏夜和漿液,為混合腺。唾液可濕潤口腔,便于吞咽,溶解食物引起味覺。分泌唾液淀粉酶促進食物的分解,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還起到清潔保護作用。
1.2.2 胃 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胃液,胃液是由賁門腺,泌酸腺,幽門腺以及胃黏膜上皮細胞分泌。主要成分中無機物是鹽酸、鈉和鉀的氯化物,有機物胃蛋白酶原,黏蛋白和內因子。
胃酸既鹽酸,它是由壁細胞分泌的,鹽酸的分泌是主動的。鹽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轉變為胃蛋白酶并且為胃蛋白酶提供必要的酸性環境。促進食物中蛋白質的變性,易于消化。殺死隨食物進入胃的細菌,維持胃和小腸的無菌環境。可以促進胰液小腸液和膽汁的分泌。可以消化蛋白質。
1.2.3 胰腺 它不僅可以分泌胰脂肪酶,還可以分泌胰淀粉酶、胰蛋白質酶、膽固醇酯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脫氧核糖核酸酶。脫氧核糖核酸酶用來消化蛋白質、淀粉和脂肪。胰淀粉酶水解效率高,對生、熟淀粉都具有水解能力。可以將淀粉分解為糊精、麥芽糖以及麥芽寡糖。胰脂肪酶可以分解中性脂肪,但需要在輔酯酶存在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糜蛋白酶和胰蛋白質酶都是以沒有活性的糖原存在在胰液中,胰蛋白質酶可以被腸激酶激活。胰蛋白質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相似。
1.2.4 肝臟與膽囊 肝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消化腺。膽囊能夠儲存膽囊分泌的膽汁,膽汁可以使脂肪的乳化,使脂肪變成脂肪微粒。
1.2.5 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沒有任何的分泌功能,但它既可以接受胃液,也可以接受胰液和膽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腸在消化系統中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1.2.6 小腸 小腸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酶促進分解和吸收。腸液由十二指腸腺和腸腺分泌,肽酶、寡糖酶、腸脂肪酶、腸激酶等。小腸液有保護作用,保護十二指腸黏膜免受胃酸侵蝕,小腸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溶解腸壁上的細菌,保護小腸面免受傷害。消化作用,為多種消化酶提供合適的環境,腸腺分泌的腸激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分解。稀釋作用,稀釋消化產物,降低滲透壓有利于吸收。
2 消化系統的工作原理
2.1 物理 通過口腔的咀嚼來磨碎食物,通過胃的蠕動來將食物進一步研磨,最后經過小腸和大腸進一步的被吸收。
2.2 化學 口腔內的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初步分解為麥芽糖,通過胃里的胃液再將其分解為葡萄糖,經過小腸內的腸液的分解將其吸收和消化。
食物在進入胃后,刺激胃底和胃體的感受器,通過迷走反射和內在神經叢的局部反射刺激胃腺分泌胃液。食物的消化產物引起促進胃液素的分泌。食物的性狀、氣味以及食物對口腔、食管、胃、小腸的刺激都可以通過神精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傳出神經主要是迷走神經。精神調節對膽汁的分泌作用較弱。
3 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及其原因
3.1 腫瘤 腫瘤是消化系統中最常見的疾病,主要以癌癥的形式發生在食管、胃和大腸。發病的原因有很多,而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rori)是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現在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
3.1.1 食管癌 原因可能是攝入含亞硝酸胺類化合物及被霉菌感染的食物。缺乏微量元素,飲食習慣不好。物理上喜熱、粗、硬的食物。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食管癌可以發生在食管的任何部位。主要是在食管的中段,其他部位較少。食管癌大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也有腺癌,其他的極少。典型表現為進行性吞咽困難,消瘦、脫水、虛弱乏力等。治療方法一般為食管癌切除手術。
3.1.2 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 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產生的原因有地域環境因素、飲食生活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某些胃部慢性疾病和基因和遺傳。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減退上腹部疼痛、嘔血及疲倦等。治療方法有根治性手術和姑息性手術。
3.1.3 大腸癌 分為直腸癌(Rectal cancer)和結腸癌(Colon cancer)。患病原因有飲食與環境,大腸腺瘤,買行結腸炎癥等有關。表現為腹痛、腹脹、乏力、消瘦、貧血、便血等。治療方式仍以手術切除為主。
3.2 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又稱消化性潰瘍。潰瘍的形成與HP、非甾體類抗炎藥、胃酸-胃蛋白酶和遺傳等因素有關。典型表現為慢性、周期性、節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也有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外科采用胃大部分切除,胃十二指腸吻合術。內科有抑制胃酸的分泌、根除HP的治療。
3.3 胃炎
3.3.1 急性胃炎 由理化因素、藥物、應激因素引起。理化因素如過冷過熱的食物或異物、尼古丁、乙醇等刺激性調味品。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應激有嚴重創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等。主要表現為飽脹、惡心、疼痛、食欲減退等。治療方法針對病因和原發病采取防治措施。
3.3.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由Hp感染、自身免疫等引起。多數患者無癥狀,有癥狀的表現為不規則上腹痛、飽脹、惡心、上腹脹、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主要治療方式:根除Hp、對癥治療、異型增生治療。
4 消化系統的保健
1.飲食習慣:注意平時的飲食習慣,不吃過期、發霉的食物,少吃腌漬的食物,注意飲食干凈。不能暴飲暴食,酗酒。減少不科學、不規律、不合理的飲食習慣。
2.定期檢查:定期去醫院檢查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注意身體健康,降低發病率。
3.早期檢測:在檢測時發現自己患病,但處于初始階段,此時應盡早的或適當的接受醫院的治療。
4.及時就醫: 如果發現自身出現了疾病問題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避免威脅到自己的生命。
5 總結
在新時代生活的我們,不僅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斷提升,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應該注意不良生活習慣對自身的健康情況影響。消化系統的健康是自身健康的一個重要表現。所以對于一些消化系統的疾病不僅需要了解和及時接受治療,更要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健康,定期檢查,早期檢測和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 徐永健. 內科學.第8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2] 張冠增. 外科學, (第四版)[M]. 華東醫務生活社, 1953.
[3] 錢家鳴, 王莉瑛. 消化疾病[M]. 科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