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尿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在血尿定位檢驗中的應用,為以后“腎小球性”及“非腎小球性”血尿的鑒別診斷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對腎小球性血尿患者和非腎小球性血尿患者的尿MCV分別進行測定,比較兩組患者的MCV測定結果。結果:經過測定和統計,腎小球性血尿患者的尿MCV的平均值為65.6fl,非腎小球性血尿患者的尿MCV值為92.4fl,兩組數據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測定患者的尿紅細胞平均體積尿MCV值[1],可以準確、靈敏地對“腎小球性”及“非腎小球性”血尿進行鑒別,能作為血尿定位檢驗的重要指標,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尿紅細胞平均體積;血尿定位;檢驗
【中圖分類號】R32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8-051-01
血尿在臨床上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的癥狀之一,是指尿中紅細胞含量異常的增加,往往預示著泌尿系炎癥、結核、結石或腫瘤等嚴重的腎臟疾病。通常血尿可以分為腎性血尿和非腎性血尿兩種,腎性血尿是指由腎臟實質性病變引起的血尿,如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局灶性腎硬化以及腎淀粉樣變等。而非腎性血尿則主要由腎結石、尿道腫瘤、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等疾病引起。因此,如果血尿治療不及時或存在誤診,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以前在臨床上缺乏快速有效的檢驗方法,造成病因診斷和定位診斷困難。以往診斷腎性血尿和非腎性血尿主要采用的是腎穿刺病理活組級檢查(簡稱活檢),但這種檢測存在檢查費用高,且腎穿刺活檢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等缺點,不利于接受。因此,通過非創傷性手段確定血尿的來源,鑒別腎性與非腎性血尿對臨床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2]。我院對2015年2月—2017年10月間收治的血尿患者,應用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進行尿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的測定,并對這種方法的應用價值進行初步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收治的出現血尿的患者210例作為該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其中男130例,女80例。患者年齡范圍為29~64歲,平均年齡為44.5歲。所有患者均經過血、尿生化和免疫學、影像學、腎活檢等檢查,同時結合臨床表現進行診斷。腎小球性血尿患者161例,其中膀胱炎16例,腎小球腎炎78例,腎盂腎炎23例,腎病綜合癥18例,紫癜性腎炎14例,狼瘡性腎炎12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患者49例,其中泌尿系統結石19例,尿路感染17例,多囊腎8例,膀胱腫瘤5例。
1.2 方法
1.2.1 檢驗方法 采用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和離心機等儀器進行檢驗。于早晨取患者新鮮尿液10 mL,放入離心管中置于離心機,1500 rpm/min 離心 5 min,棄上清約9 mL,取約1 mL的尿沉淀作為檢驗對象。混勻后放入全自動血球分析儀中,按要求進行操作,檢測尿紅細胞數和尿紅細胞平均體積。但由于患者存在病情各異、體質不同以及血尿輕重程度不一致等情況,為了排除上述因素的影響,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通過稀釋或濃縮的方法對樣品進行處理,使尿沉淀中的紅細胞數目在1.00×1012~6.00×1012/L之間。
1.2.2 評價方法 分別記錄腎小球性血尿組與非腎小球性血尿組的尿紅細胞平均體積,將兩組的MCV值進行比較,判斷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1.2.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對上述病例分別按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分布情況以及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血尿患者的性別和在各年齡段的分布情況 在收治的血尿患者中,男性患者123例,稍多于女性患者的87例,在年齡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40~50歲的年齡段,平均年齡44.6歲,最小患者的年齡為28歲,最大為63歲。
2.2 MCV檢測結果 對所有210例患者的尿樣進行MCV值的測定,161例臨床確診為腎小球性血尿疾病患者用全自動的血細胞計數儀測定其尿MCV值為65.6 fl,49例非腎小球性血尿疾病患者其尿MCV值為92.4 fl,以70 fl為界限判斷腎小球性血尿或非腎小球性血尿來源,其中僅3例與臨床診斷不符,檢測結果準確率為98.57%。
3 討論
3.1 血尿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分布情況 根據筆者統計,男性患者的人數稍多于女性患者。在年齡方面,患者主要集中在40~50歲之間,這指示血尿的泌尿系統疾病患者主要分布于在男性中年,與該類疾病的發病特點一致。
3.2 MCV檢測結果分析 研究應用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對210例血尿患者進行紅細胞形態檢查和尿紅細胞平均體積測定[3]。結果顯示,161例腎小球性血尿患者尿MCV的平均值為65.6fl,49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患者尿MCV的平均值為92.4 fl,如果以70 fl,為界限,207例與臨床診斷相符,其臨床診斷符合率為98.57%。
以前,人們對血尿的認識并不全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血尿的來源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而將血尿分為腎小球性和非腎小球性兩大類。紅細胞若經過腎小球漏出,進入尿液,后隨尿液排出,稱為腎小球性血尿。由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所致血尿稱非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性血尿紅細胞體積和形態變化機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源于腎小球的紅細胞在體內存在時間加長,受尿滲透壓及pH影響增大,并在通過腎小球基底膜時受擠壓等原因影響出現紅細胞形態和大小的變化。以前臨床常使用相差顯微鏡或改良普通顯微鏡來判斷尿紅細胞形態,從而進行腎小球性血尿與非腎小球性血尿的初篩,但多種因素制約了這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而通過對尿紅細胞平均體積的測定來診斷和鑒定血尿類型,是一種簡便、快速、準確且無創傷的有效方法[4]。
綜上所述,尿紅細胞平均體積的檢驗對于血尿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作用,此法具有安全無創傷、操作方法簡便、檢驗結果準確等特點,應用起來十分簡單便捷,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譚春艷. 測定血和尿中紅細胞MCV差值鑒別血尿來源[J]. 中國醫師雜志,2000,2(10):54.
[2] 孫田美,梅長林,于秀珍,等. 尿紅細胞平均體積測定對血尿定位診斷的評價[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02,3(6):178-179.
[3] 陳巖,許美玉,金洪光. 尿紅細胞平均體積在血尿定位檢驗中的應用[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14(5):2677-2678.
[4] 李曉梅,田薇薇,田敏麗,等. 尿紅細胞分布寬度在小兒血尿定位檢驗中的應用[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3):1654-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