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慧 王憲澤
摘要:污染源普查獲取的大量基礎環境數據,基于污染源普查原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污染源普查專題分類匯總,建立起專題屬性數據庫,進而對接環保大數據平臺,動態跟蹤,實時監控,綜合分析趨勢,能夠有利于環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數據平臺的設置同時要考慮系統用戶權限,保障數據安全。
關鍵詞:污染源;數據;應用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7-0193-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7.118
Refl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census data of pollution sources
Wu Jinghui1, Wang Xianze2
(1.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Jilin 130011; China;2.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1,China)
Abstract:Mass fundamental environmental data from pollution source survey was integrated with original geographic database and survey categories to develop thematic attribute database. This database, interacted with environmental big data platform, could support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 through functions of dynamic tracing,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tre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addition, user authority management system was implemented in the database to ensure data security.
Key words:Source of pollution;Data; Application
污染源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調查,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1],是全面掌握環境狀況的重要手段。污染源普查可以全面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了解主要污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2]。相較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此次污染源普查的變化是多方面的,例如污染源結構的改變,污染控制指標的增多,污染形式的多元復合化。通過此次污染源普查摸清現階段污染源情況,建立污染源普查數據庫,健全各類污染源的檔案和信息,從而滿足政府、服務社會的需求,意義十分重大。污染源普查數據是重要的基礎環境數據[3],保障搜集和獲取數據的準確性,并對數據資料進行深層次的綜合分析與處理、開發應用,并提高開發應用的水平和質量, 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整個普查成果的體現, 也是進行環境管理和科學研究的基礎[4]。綜合開發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根據實際的環境管理需求,延伸污染源普查數據的生命力[5],是污染源普查的最終目標。
1 數據庫建設多點多元,快捷工作方式
通過污染源普查可以獲取各類污染源分行業、分地區和分流域的情況,掌握各類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污染治理水平和存在問題等情況。基于污染源普查原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污染源普查專題分類匯總,經過必要的調取和整合,建立專題屬性數據庫;在污染源普查原始基礎數據庫中,再整合污染源數據的地理空間坐標,進而建立污染源普查專題空間數據庫。充分利用數據庫信息形成污染源普查專題圖庫。最終建立以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污染源普查專題屬性數據庫、專題空間數據庫、專題圖庫、系統管理數據庫、元數據庫為基礎的污染源普查數據平臺。同時,數據庫的建立應垂直延伸至縣一級,縣級普查機構可以通過數據庫隨時填報并加載完善縣域內污染源基本情況,根據工作任務要求聯網報送普查信息至上級部門,在數據庫系統內進行審核校對。縣級以下單位和個體,通過手機APP或電子表格形式向縣級進行數據填報,開放縣級普查數據庫終端的數據匯總審核功能,合理規劃網絡權限,做到多點多元,以最便捷的方式填報污染源信息,避免工作中重復匯總填報降低工作效率。
2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需求,對接大數據平臺
目前,加快建設環境保護大數據平臺是未來環保工作智慧化的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地理信息、遙感觀測和移動端信息采集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將環境狀態變量等信息進行整合,實現科學監控監管。通過污染源普查這項較大規模的環境調查,獲取行政區內各類污染源信息,進而建立省級污染源數據庫,對污染源進行地理定位,對各類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建立排放清單,建立相關的數據庫,動態實時掌握我省污染源排放情況,配合大數據統計分析平臺,實現污染源全過程監控和網格化監管的動態管理模式。同時,普查形成的數據集可以作為排污許可證制度管理的基礎,直接用于未來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即與許可證申報數據進行相互校核,未來通過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不斷更新數據,形成污染源數據更新常態化。為未來制定環境保護目標和標準奠定基礎。根據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未來將建立統一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目前,水質自動站網絡建設、空氣自動站網絡建設正加速推進,網絡平臺建設也在同步進行。因此,將污染源普查數據平臺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平臺對接,整合資源,將污染源普查數據作為基礎調研數據,配合自動監測數據,對不同時期數據進行整理,更科學地觀測污染物排放情況,動態跟蹤,實時監控,總量核算,掌握趨勢,有利于環境管理政策的制定。
同時,還要考慮未來與其他大數據平臺的銜接功能。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6]氣象、水利、交通、工信、農業和林業等部門都可以根據智慧環保系統的數據進行綜合決策,利用互聯網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6],輔助決策施政。最終實現環境監管一張網、環境信息一個庫、環境管理一張圖、系統整合一平臺。
3 細分用戶權限,保障數據安全
通過建立分級垂直至縣的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及到個體的APP終端,方便分級管理工作和上報數據,有助于實現對各自轄區內重點污染源的動態跟蹤、實時監控和總量核算,同時便于梳理存在安全隱患的重點源。通過普查、更新調查及日后整個生態環境管理網絡建立起的基本臺賬和數據庫,還可以直觀地查閱,便于今后更好地開展環境監管工作。[5]平臺建設一定要酌情劃分用戶權限,在共享和發布,最大限度發揮綜合數據平臺優勢的同時,要切實保障數據的安全,避免對數據隨意修改。細分決策人員、管理人員、業務人員、系統管理人員及普通用戶的瀏覽、查詢、統計等權限,特別是未來與其他大數據平臺對接后,各級政府及部門之間的管理權限設計要充分考慮決策需要。
借助網絡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的作用,將其與環保大數據建立聯系,綜合分析,合理預測,對于未來的環境管理和決策,意義深遠。建立互聯互通的網絡平臺,及時更新環境信息,將污染源信息獲取及發布常態化,應是未來工作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國發〔2016〕59號)[R].北京:國務院辦公廳,2016.
[2]盧云霞.污染源普查數據的二次開發利用[J].海峽科學,2011, (6):48-50.
[3]徐富春,黃明祥等.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重點污染源空間數據管理與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2,34(5):96-100.
[4]毛玉如,沈鵬,張曉曉.污染源普查數據分析和成果開發的基準研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1):63-65.
[5]張震,趙銀慧,王軍霞,景立新.對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若干思考和建議[J].環境保護,2017,52-55.
[6]崔傳楨.任子行,堅持走信息安全自主創新之路[J].信息安全研究,2016,12(2):1054-1067.
收稿日期:2018-06-13
作者簡介:吳敬慧(1986-),女,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管理及污染源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