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 李春燕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已走過30年,但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體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無疑是對其過往歷史的延續與現實的寫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仍面臨原創性、創新性不夠等問題,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學科方法論構建意義重大。以知識創新、促進社會發展為視角借古喻今,進而審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現代轉換問題,有利于加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真正發揮其時代價值。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儒家思想;現代轉換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5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3-0117-0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體系。”[1]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于1984年正式創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被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學術建設體系中。經過30年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已走過兩個階段,分別是:理論探索到方法論體系形成階段,研究領域擴展到理論深化階段。回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30年的發展歷史,反思在研究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行之路。另外,我們研究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必須回顧歷史、把握現在,借鑒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站在推動時代進步的高度審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發展歷史,規劃其未來走向,不斷創新、完善我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逐步興起;2000年開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呈現出迅速發展態勢,進入繁榮發展時期。2000年之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人員大幅度增長,學術成果日漸豐厚。據中國知網(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顯示,第一篇關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文章發表于1982年,隨后的幾年間均維持在每年六、七篇的程度;1990年開始,相關內容文章以之前每年同比三倍左右的數量遞增。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已有之,雖未在社會層面使用過諸如“思想政治教育”類的概念,但作為特定歷史時期重要的德育手段,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卻是歷史上的客觀存在。
1.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點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會。事實上,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其方法主要體現在集體生產勞動和原始宗教活動中。”[2]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起初并不是一項獨立的、專門性的活動,而是附屬于生產實踐之中。加之原始社會尚未發明文字、更無傳播教育內容的書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類別教育無異,均是以語言和口耳為媒介的口口相傳或者是以實際參照物為標準進行刻意模仿。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進入奴隸社會,至此才實現了教育與生產實踐活動的分離。文字的出現促進了奴隸主學校的建立。奴隸主用“德政”“禮治”等手段維護統治,用“樂教”“禮教”“詩教”傳授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繁榮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產生了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倫德道德教育理論和方法,其中尤以“孔孟”之道最為系統。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思想超然的道德教育地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指導,運用形式及方法主要包括外在教化與內在修身兩個方面:
(1)外在的教化方法及其特點 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要受到一定的思想和理論的支配。正確的思想、理論即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能指導人們以正確的方式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對于個體受教者而言,不存在不學而知、不教而會的情況,因此,必須通過外部進行教化才能將正確的思想意識植入到人們的頭腦中,從而指導人們以正確的方式參加實踐活動。“教化”一詞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辭海》將其解釋為“政教風化,也指教育感化”。“教,文之施也。”(《國語·周語》)“教”的本意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我國古代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教”主要指統治階級對民眾施以“教育、訓誨”。“化”指“感化、具體化、轉移人心風俗”等。“中國古代的教化,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上行下效的教育活動。從民眾方面來說,教化是一種學習模仿,是觀念行為、風俗習慣的養成過程。”[3]由此可知,教化方法便是統治階級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組織、有目的性的理論灌輸,使其思想被受教育者接受的一種教育方法。身教示范即示范法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教化方法之一,“我國古代有著推己及人的文化傳統,故示范法極易推行且行之有效,它是通過教育者自身率先示范或以他人的模范德行影響受教育者使之效仿并養成良好德行的方法”[4]。此外,踐履篤行、教育灌輸、化民成俗、口耳相傳、觀察模仿等同樣是我國古代教化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內在的修身方法及其特點
修身方法是儒家思想強調的自律自教、自我修養的個人思想道德養成方法,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主體依靠一定的道德信念以特定的道德規范對自身言行進行指導、嚴格約束和要求自己以期鑄造出君子般的品格。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在儒家思想中“修身”處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位置。就方法途徑而言,修身方法注重實現內心思想的轉化,其本質也是一種內化方法。修身方法要求受教育者個體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等方式,將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勞的犧牲精神、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學思并重的求知精神、恭謹自律的克己精神、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等高尚的道德情操轉化為其自身內在的精神品格,以促進受教育者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修身方法是評判個體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依據,如果說教化方法是外因,那么修身方法便是內因,教化方法通過修身方法對個體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變化發展起作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統治階級推行省察克治、改過遷善等修身方法,使人們自覺按照統治階級的政治原則和道德水準反思、約束自身,同時,“統治階級還將修身與治國聯系在一起并作為治國的手段之一”[5]。總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講外在教化也講內在修養,內外兼修的教育方法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明特點。
2.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思路及其應用
1984年,教育部在全國12所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并由武漢大學政治學系編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教材。我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以編寫學科相關教材為標志,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進行初步探索也起始于此階段。此前,我國尚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詳細論著。“王玄武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被學界稱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拓荒開山之作,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6]由此可見,我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設立為始,在眾多學者的探索下逐步發展起來的。
(1)“精細化”“體系化”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思路 2000年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的轉折點。2000年以后,大量高質量著作及學術論文相繼問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日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現實意義,在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也更加引人矚目。新世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以對研究范疇的細化與擴展為時代主題,逐步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隨后十余年間,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相關論文超過1500篇,新概念、新方法不斷涌現。此階段的著作及學術論文較之過往相比,有著濃郁的理論創新與時代氣息。鄭永廷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修訂版)》于2010年出版,該書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中新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隱性教育方法為特點,該著作的問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有了鮮明的時代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更加“精細化”“體系化”的重要標志。
(2)以客觀需求為出發點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應用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對人們道德觀念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導向、凝聚、示范和輻射作用。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并取得了相應的成就,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顯著提高,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改革發展與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變革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主流雖然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然而影響思想認識的重大理論問題仍有很多,如道德建設與法制脫節、道德建設屈從于經濟發展、傳統道德觀念與現代社會關系脫節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根據這些特點,把握時代脈搏,才能更好地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用于實踐中。黨的十九次代表大會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由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用于實踐中時,需要我們在事關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則的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體現時代要求相統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現代轉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現代性,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現代精神特質與運行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創新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新視域與新課題。”[7]現代性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議題,形成于西方啟蒙運動之后。所謂的現代性,就是重新審視過往的傳統,對傳統進行反思的同時,重視對現代社會的構建。討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現代性,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考慮:學科理論基礎、理論目標、過程結構、研究領域與體系框架,下面以三方面為例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的現代精神實質與運行方式進行分析:
1.學科理論基礎的現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需要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科學發展觀涵蓋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下眾多學科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要想實現其現代轉換,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發展”作為時代主題,使其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社會面前,能夠順應時代潮流、保持鮮活的時代生命力、有效地服務于現代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構成”[8],它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現代發展目標指向與未來發展圖景規劃,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下才能進一步明確。過往提及學科現代轉換勢必會聯系到學科的理論創新層面。此種方式固然可取,但是任何先進的理論思想歸根結底都是用于指導實踐,理論的創新必須符合時代發展趨勢,這樣才能發揮出時代價值。理論的創新需要符合時代發展趨勢,這是一種必然,但學科的交叉交融,使不同學科之間能夠相互借鑒、相互滲透,也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實現學科創新建設的有力保障。如上文所述,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古有之,雖然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發展時間尚短,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等特點,這更需要該學科的理論體系具有全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同時還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因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現代轉換,需要在保持本學科獨立性的前提下,實現對其他學科營養的汲取,以鮮明的學科主體意識,打造具有中國風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體系。
2.理論目標的現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育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馬克思認為人作為人,不是某種實現目的的“手段”,而是主體的人。人在創造自己歷史的活動中體現出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這一系列屬性正是人作為主體的人的主體性的最直觀體現。人的社會化的性質和水平實際上就是所謂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理論目標的現代性,可以將人的發展作為重要的一環。既然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理論目標的現代性建設主線,教育對象分析方法和教育對象過程分析方法就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學科知識。對教育對象進行分析,記錄在一個教育方法系統中發生的教育過程,詳細分析其結果,再將結果用于對下一個人的指導中。在實踐中,對方法進行不斷的調整和修正,復使其有效地對人進行指導,可逐步推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同時為理論目標的現代性奠定基礎。實現理論目標的現代性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不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活動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具有組織功能、教育功能、調控功能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擔負著功能的積極屬性。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真正發揮主導性作用,才能更好地實現被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
3.過程結構分析的現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理論體系建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便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近年來,學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結構做過諸多分析探討,其中以魯潔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大體概括如下: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目標指向,在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并非單一作戰,而是教育者主體與另一主體——受教育者這兩大思想主體聯合介入全過程。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形成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學生思想品德規律,養成受教者良好的社會主義思想品德規范。 通過對受教育者主體施加社會主義影響,使受教育者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動地認識、體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范。在此過程中發展受教者品德心理,培養品德能力之外的重要一環是將此過程所得理論付諸于實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運行程序可用上述觀點概括為如下三個過程:“前期思想準備→ 道德認識能力提高;推進道德思維發展→ 引導受教育者實現知到行的轉變;增強品德踐行能力→ 給定最終品德評價”[9]。上述文字因高度概括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相互依托即“雙依性”特征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方法、體系建構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觀點。社會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開展的前提因素,對受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展開教育活動需要以對象化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客觀依據。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具有自覺能動性。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過程結構進行分析基本都是以教育者→ 受教育者這樣的主線模式進行,很明顯這種過程結構具有單向性。要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結構的現代性,就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視為一個有科學發展規律的動態系統。該系統不是只有單向的教育者和受教者,而是由四個子系統組成:教育者的意識活動過程、實踐活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意識活動過程,實踐活動過程。雖然四個子系統中,仍然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兩大主體,但體現了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過程結構的現代性即實現四個子過程運行的現代性,這也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當今社會實際運行狀態下的時效性。
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的現實思考
在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自古有之且內涵豐富。不同歷史時期的統治階級為維護自身政治統治、實現階級利益,采用多種方式、手段對民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留下諸如“身教示范”“踐履篤行”“化民成俗”“省察克治”“改過遷善”等內外兼修的經典道德教育思想,但統治階級也不乏有以唯心主義甚至宗教迷信為重點內容麻痹民眾進行道德教育的情況。此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統治階級的地位,卻也在特定時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盡管如此,但就其作為教育與感化民眾、提高國民道德修養、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有效方法而言,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仍有著寶貴的借鑒意義與時代價值。
中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經過30年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真理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間的內在聯系已被人們發掘。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已經擺脫了簡單事例分析的研究模式,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并不是毫無問題存在的。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更為深入,必須要客觀面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忘本來、面向未來……我們需承楊“內外兼修”等傳統教化方法,實現外部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戰略構想中,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灌輸到每位社會成員中,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體現時代要求相統一,提出更科學、更全面的發展策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進入新階段、邁上新臺階。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是一個哲學性問題,因為方法論本身就屬于哲學問題范疇。因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同時,我們需要掌握必要的哲學知識,以便更好地為我們研究方法論服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中,有學者提及“建構”二字,如萬美容從事物發展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研究,認為理論建構和經驗總結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兩大范式,佘雙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范式分為三種:一是傳統研究范式;二是量化研究范式;三是質性研究范式。可見,對“范式”這一概念的掌握是深刻解讀“建構”一詞的前提。“范式”一詞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他的《科學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的,基本含義可概括為:某一專業或學科中具有某一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他們共同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被這種信念規定,這種信念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解決問題的框架與理論模式,從而形成為該學科的共同傳統性觀念,并為該學科的未來發展奠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中所發現的客觀問題可以以“范式”為基本邏輯進行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經過30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已從體系的初步探索發展到深化研究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三十多年來無論是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還是在理論研究、資政服務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0]當今世界,任何領域都離不開“創新”二字,但是創新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的拋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實際運用,強調把樹立遠大目標和崇高理想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突出培養良好道德品行的基本要求是知行合一、學思并重。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發展史及其核心內容有明確的把握才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當代價值。另外,在新形勢下,也需要結合我國發展形勢,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引導作用,實現其現代轉換,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科學的指導方法。
如上所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現代轉換離不開其對人的作用,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理論目標的現代性建設主線,結合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精華,總結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基本原理對不同情況進行解析,逐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全面性、現代性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能夠更好地為構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邱柏生,董雅華.思想政治教育學新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99.
[2] 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
[3]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
[4] 馬忠,張曉玲.論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現實意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97.
[5] 劉倩.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其現代啟示[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1):72.
[6] 萬美容,洪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回顧與反思[J].思想理論研究,2014(11):39.
[7] 馬超,婁淑華.思想教政治教育方法論現代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4.
[8] 胡緒明,劉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92.
[9]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261.
[10] 安麗梅.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109.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