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周錦連 范飛軍
摘要 對9個甜玉米開展了品種比較試驗,對參試品種的農藝性狀、經濟性狀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寶甜、浙甜11、浙甜2088、美玉甜007、金玉甜2號、金銀208適宜在麗水高山地區適度推廣,浙甜10號、浙甜13建議進一步開展試驗研究,浙鳳甜2號口感好,可以為育種提供種質資源。
關鍵詞 甜玉米;品種;農藝性狀;經濟性狀;高山地區;浙江麗水
中圖分類號 S513.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040-02
麗水市處于浙江省西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地面積大,高山資源豐富,發展農業潛力大[1]。利用其獨特的高山氣候種植甜玉米,在市場空缺期上市,可以提高農民收入。近年來,關于甜玉米品種試驗有很多[2-4],但主要是針對當地的自然條件,麗水高山地區雖有玉米種植,但是主推品種不明顯,品種雜而亂,也未進行詳細試驗,農戶選種存在盲目性。為客觀篩選出適宜麗水高山地區種植的優良甜玉米品種,本次試驗選用了浙江省審定的或者已通過引種備案的甜玉米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為高山甜玉米優良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在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東經119°17′,北緯27°57′,海拔920 m,肥力均勻,前作為黑麥草。
1.2 參試品種
參試甜玉米品種共9個,其中浙甜11、浙甜10號、浙甜13由東陽玉米所提供;浙甜2088、美玉甜007、浙鳳甜2號由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金玉甜2號由新昌縣種子公司提供;寶甜、金銀208從種子經營店購買。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9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0 m2(5 m×4 m)。種植密度42 000株/hm2,四周設置保護行,管理模式按照當地管理一致進行。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田間觀察記錄生育期、抗病性等,每個品種隨機選取10株測定株高、穗位高等農藝性狀;取10穗測定單穗重、穗行數等果穗性狀,用折光儀測鮮籽粒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產量按小區實收面積測產。用SPSS 22.0對產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從表1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生育期介于92~100 d之間,最短的是浙甜2088、金銀208、金玉甜2號、浙鳳甜2號,為92 d;最長的是美玉甜007,為100 d。
2.2 農藝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株高差異較大,最矮的是金銀208,只有128.0 cm;最高的是寶甜,為218.5 cm。穗位高最低的是金銀208,只有28.0 cm;最高的是寶甜,為82.2 cm。莖粗介于1.8~2.5 cm之間。大部分參試品種株型為半緊湊,只有浙甜10號、金銀208、浙鳳甜2號為平展型。參試品種抗倒性較好,參試期間均未發生倒伏。
2.3 果穗性狀
從表3可以看出,穗長最長的是浙甜13,為22.4 cm;最短的是金銀208,為15.3 cm。穗粗最粗的是浙甜10號,為5.8 cm;最細的是金銀208,為4.3 cm。禿尖最長的是浙甜10號,為3.5 cm;最短的是金銀208,只有0.3 cm。穗行數最多的是浙甜13,達16.8行;最少的是寶甜,只有13.0行。行粒數最多的是浙甜11,為44.8粒;最少的是金銀208,為28.9粒。鮮百粒重最重的是浙甜10號,為51.5 g;最輕的是浙鳳甜2號,為31.0 g。鮮出籽率最高的是浙甜10號,為80.6%;最低的是金玉甜2號,為68.9%。凈穗率最高的是金銀208,為84.3%;最低的是寶甜,為69.2%。可溶性固形物最高的是金玉甜2號,為16.1%;最低的是浙甜10號,為12.4%。籽粒顏色為黃白或者純黃色,穗型為筒形和長錐形。
2.4 產量
從表4可以看出,單穗重最重的是浙甜13,為474 g;金銀208最輕,為238 g。凈穗重最重的是浙甜13,為367 g;最輕的是浙鳳甜2號,為197 g。產量最高的是寶甜,可達到22 300 kg/hm2;浙甜11、浙甜10號、美玉甜007的產量分別居第2、3、4位;產量最低的是浙鳳甜2號,為8 350 kg/hm2。
3 結論與討論
以往的試驗比較注重產量性狀[5],但目前市場非常看重甜玉米口感、禿頂率、外觀等指標。根據田間觀察,各參試甜玉米品種病蟲害發生較輕,生育期適宜。結合各項指標測定以及外形觀察,綜合分析參試的9個玉米品種可知,浙甜11、浙甜2088、美玉甜007綜合性狀優,寶甜產量優勢明顯,其余各項指標較均衡,適宜推廣;金玉甜2號、金銀208雖然產量不高,但是口感佳,經濟效益好,適宜推廣;浙甜10號產量高,禿尖長、口感欠佳,但是潛力大,建議進一步開展試驗;浙甜13產量適中,其余各項指標缺乏突出優點,建議進一步試驗;浙鳳甜2號產量低,但口感好,可以為育種提供種質資源。
本試驗結果僅供麗水高山地區參考,為使良種效益最大化,建議對引進的品種進行多點試驗,并對其相應的配套栽培技術進行優化[6]。
4 參考文獻
[1] 包煥盛,程文亮,姚宏.立足麗水山區優勢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J].農業科技通訊,2010(1):27-30.
[2] 毛小偉,毛水根,胡依君,等.江山市2016年春播甜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16,4(12):29-31.
[3] 黃天南.漳平市甜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種業,2013(9):71-72.
[4] 劉連生.福建省甜玉米新品種試驗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3):24-29.
[5] 陳素云,陳人慧,施建新.高山鮮食甜玉米品種試驗[J].中國種業,2008(增刊1):81-82.
[6] 黃新助,張獻平.2011年浙江省鮮食甜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