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榮清 林忠秀 祝平洋
摘要 高油酸油菜油品質可與茶油、橄欖油媲美,且油菜種植周期短、簡單易行,可以快速擴大種植面積。推廣高油酸油菜對中國農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采取隨機區組排列法,對7個高油酸油菜品種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6161全生育期較對照灃油520早6 d,產量2 764.00 kg/hm2,芥酸含量未檢出,硫苷<30 μmol/g,油酸含量達到80.10%,居第1位,含油量46.16%,居第2位,達到高油酸品種和品種登記要求;C718全生育期與對照灃油520相當,產量2 537.50 kg/hm2,芥酸含量未檢出,硫苷<30 μmol/g,油酸含量達到78.20%,居第2位,含油量達到48.26%,居第1位,達到高油酸品種和品種登記要求,但是株高較高,產量較對照灃油520略低,應開展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高油酸油菜;品種;產量;性狀;抗逆性;品質
中圖分類號 S565.4.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042-02
人們常常將種子中油酸含量>75% 的油菜品種稱為高油酸油菜。高油酸油菜油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血漿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不易氧化變質、保質期長等優點。其品質可與茶油、橄欖油媲美,且油菜種植周期短,簡單易行,可以快速擴大種植面積。推廣高油酸油菜可有效提高我國高級食用植物油的供給水平;同時依據優質優價原則,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將大幅提高,可有效增加我國油菜種植面積,改變我國食用植物油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是對中國農業結構調整的積極響應[1]。
目前,浙油80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高油酸油菜新品種(2015年浙江省),并進行了量產。為了推進高油酸油菜新品種選育進程,篩選出適宜新品種,特開展本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在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西渡鎮赤水村。土壤類型為紅壤土,前作為一季水稻。
1.2 供試材料
供試的7個油酸含量75%以上油菜品種101、9933、C718、L1218、L1227、H040、6161由湖南農業大學提供,對照品種灃油520由湖南省作物所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8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灃油520作對照(CK)。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小區面積20 m2(10 m×2 m)。2016 年9月29日條直播,種植密度為27萬株/hm2,四葉期定苗,專人管理。施肥、播種、中耕、除草、灌水等農事措施均與當地油菜常規生產一致。2017年5月4日統一收獲測產。
1.4 測定內容與方法
1.4.1 生育期。觀察記載每個品種的播種期、出苗期、初花期、終花期、成熟期,統計其全生育期。
1.4.2 抗逆性。成熟期對菌核病發病率(%)、病毒病發病率(%)、裂莖率(%)、抗倒性進行調查統計。
1.4.3 測產與考種。5 月初在每個小區隨機抽取處于生長狀況平均水平的10株,調查株高、分枝位、分枝數、單株角果數、每果粒數、千粒重等指標。收獲時,計小區實際產量,并折合成單位面積產量進行比較。
1.4.4 品質分析。種子含油量、硫苷含量測定參照官春云[2]的方法,芥酸、油酸測定采用氣象色譜儀測定[3]。
1.5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處理,采用DPS 7.05進行方差分析[4-6]。
2 結果與分析
對8個油菜品種的產量進行分析(表1),發現對照灃油520(CK)產量最高(2 776.50 kg/hm2),前6名產量差異不顯著,但是第2名(6161)產量2 764.00 kg/hm2,與對照灃油520(CK)基本上無差異;第3名(C718)產量2 537.50 kg/hm2,與對照灃油520(CK)差距不大(239 kg/hm2)。
對8個油菜品種的抗逆性調查(表2),菌核病發病率除H040外,其余品種均低于對照灃油520(CK);病毒病均未發生;無莖桿開裂現象;抗倒性方面,灃油520(CK)、H040、9933、L1227和101均為直立,6161、C718和L1218均為傾斜,未出現倒伏情況。
對8個油菜品種的經濟性狀進行調查(表3),株高方面6161略低于對照灃油520(CK),H040、9933略高于對照灃油520(CK),但是都沒有超過5 cm;C718、L1218、L1227和101均較對照灃油520(CK)高5 cm以上,其中C718株高209.2 cm,超過對照灃油520(CK)26.4 cm。分枝起點方面6161、H040和9933低于對照灃油520(CK),其余品種均較灃油520(CK)高于5 cm以上。第1次有效分枝數差異不大。全株有效角果數6161、C718、L1218、H040、L1227均大于對照灃油520(CK),其中H040較灃油520(CK)多21.6個;9933、101均顯著低于對照灃油520(CK)。每角粒數6161較對照灃油520(CK)多3.5粒,H040、L1218、9933、L1227與對照灃油520(CK)相當,C718和101較對照灃油520(CK)少2粒以上。單株產量除L1227和101外,其余品種與對照灃油520(CK)相差不大。對8個油菜品種的生育期調查發現(表4),6161初花期、終花期、成熟期都較對照灃油520(CK)早,全生育期較對照灃油520(CK)早6 d;H040初花期、終花期、成熟期都較對照早,全生育期較對照灃油520(CK)早4 d;其余品種全生育期與CK相當或略遲。
品質分析結果表明(表5),8個品種芥酸含量未檢出;油酸含量除對照灃油520(CK)外,均超過75%,符合高油酸品種標準,其中6161油酸含量達到80.10%,排名第1位,C718油酸含量達到78.20%,排名第2位;參試品種含油量均超過對照灃油520(CK),有4個品種含油量超過45%,其中C718達到48.26%,排名第1位,6161達到46.16%,排名第2位;硫苷均<30 μmol/g,符合國家品種登記標準。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6161產量為2 764.00 kg/hm2,與對照灃油520相當;菌核病發病率低于對照灃油520,病毒病均未發生,植株成熟期傾斜;株高略低于對照灃油520,分枝起點較對照灃油520低4 cm,全株有效角果數與對照灃油520相當,每角粒數較對照灃油520多3.5個,單株產量與對照灃油520相當;初花期、終花期、成熟期都較對照灃油520早,全生育期較對照灃油520早6 d;芥酸含量未檢出,硫苷小于30 μmol/g,油酸含量達到80.10%,排名第1位,含油量46.16%,排名第2位。總體來看,6161達到高油酸品種和品種登記要求,應開展進一步研究并申請登記。
C718產量為2 537.50 kg/hm2,與對照灃油520差距不大;菌核病發病率低于對照灃油520,病毒病均未發生,植株成熟期傾斜;株高209.2 cm,較對照灃油520高26.4 cm,分枝起點較對照灃油520高20 cm,全株有效角果數較對照灃油520多7個,每角粒數6161較對照灃油520少2個,單株產量與對照灃油520相當;全生育期與對照灃油520相當;芥酸含量未檢出,硫苷<30 μmol/g,油酸含量達到78.20%,排名第2位,含油量達到48.26%,排名第1位。總體來看,C718達到高油酸品種和品種登記要求,但是株高較高,產量較對照灃油520略低,應開展進一步研究。
其余品種總體來看,品質雖然達到高油酸品種要求,但是產量性狀較差,需要開展進一步改良研究。
4 參考文獻
[1] 李然.中國油菜生產的經濟效率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1(4):12-15.
[2] 官春云.油菜品質改良和分析方法[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1-120.
[3] 張鐵英,姜元榮,陳雅瓊.煎炸油在煎炸過程中脂肪酸組成的變化[J].食品科學,2013,34(5):132-136.
[4] 鐘麗,明日,張宗急,等.廣西油菜花色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8(10):28-29.
[5] 楊行海,劉助生,張宗急,等.廣西區優質早熟油菜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0):230-234.
[6] 譚冠寧,李麗淑,韋本輝,等.油菜新品種比較試驗[J].廣西農業科學,2008(2):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