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華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頻繁的教學行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依據教學重難點來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提問的問題性質和發問的方法對教學的實效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問一門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思考總結,本人認為以下六問在教學中只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應用,不僅可以檢測學生的對知識的接受程度,還能提高學生思考積極性,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1.順著問
顧名思義,順著問,就是順著問下去,教師順著文章的寫作思路,按照課文的邏輯順序,依次提出一系列跟課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領會文本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或者是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來安排課文結構。在小學低段的第三冊語文課本中,《比本領》一課就可根據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來設計以下提問:梅花鹿和金絲猴為什么要比本領?比賽開始了,它們各是怎樣做的?怎樣想的?結果怎樣?在聽完大象伯伯的話之后,它倆一下子就明白了。它倆明白了什么?結果又怎樣?從中你明白了什么?在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掌握情況,而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就可以知道課文的基本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2.逆著問
逆著問,其一是對內單個問題的逆向思維,不直接問為什么,從相反視覺切入問題,充分把握事物間相互矛盾的關系,并且利用這種關系,逆向思維,從相反的一面推到正面來解答。一般問問題總是問:“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而反著問:“不這樣寫行不行?”這種問法集中地突出了矛盾,能在刺激之下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例如《我的戰友邱少云》,這篇課文的第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如果提問:假如邱少云最后受不了烈火燒身的痛苦,突然大喊了一聲,或者隨地翻滾了一下會怎樣?學生會答出:如果聽到有動靜,敵人就會很快發現附近的山溝里藏著志愿軍戰士,在這之后他們便會立刻開槍;敵方也會出動很多人來包圍藏有志愿軍戰士的山溝……那這樣的話,志愿軍戰士的整個潛伏部隊,都將會受到重創,最終他們的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通過這樣的逆問方式,學生就會設身處地的把自己放到當時的境地來思考問題,他們也就會更進一步地領會到邱少云的偉大精神。其二,對事情發展順序的逆向思考。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如果先亮出事情的結果,再追溯事情的原因、過程并對其進行探究式的提問,這樣就能讓學生興趣高漲。《草船借箭》最后寫到:周瑜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最終的結果是什么?課文的哪些地方表現了他的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的原因何在?這樣反著提問的方式有時候比順著問更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激發他們更深層次的思維。
3.曲著問
曲著問,即“問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對難度較大的問題,往下面提問往往難以奏效,不直接問,而是拐個彎子問學生。這種提問形式,具有委婉、含蓄、幽默、風趣、生動活潑等特點,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它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能達到喚起求知欲、激發興趣、啟迪思維的目的。如教學《麻雀》一課中的“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這句話時,不直接問“為什么說這力量是強大的?”而采用曲問這種形式:“為什么我要急忙喚回獵狗?”因為曲問中,學生可從“急忙”看到“我”受到了麻雀偉大母愛的感染,從而說明愛的力量的強大。
4.對比問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對比、類比等方法進行提問,有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抓住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設置問題,也更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這種問法只要運用得當,就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在閱讀時積極思維,幫助學生把握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認識事物之間的發展變化,從而獲得規律性的知識。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寒號鳥》一課時問學生:在讀“太陽暖烘烘的,好象又是春天了”這個句子時,該把重音落在“好象”上,還是落在“又是”上?學生經過兩相對照,仔細品味,認為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好象”上:“好象又是春天了”說明現在是冬天,它“象”春天,卻不是春天;如果重音落在“又是”上,那這句話就會被誤解成“春天又到了”,顯然,這是違背作者原意的。用這種“對照”的方式來提問,能幫助學生更深刻、更準確地理解課文。
5.散問
散問有以下特點:同一個問題,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通常能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有發散思維的效果。一般像“還有哪些可能性”、“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還有沒有別的看法”等都是一些典型問句。他的目的不在于能得到標準的答案,而是經過這一提問方式鍛煉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就應予以鼓勵。例如學習《草船借箭》后,教師提問:“課文中哪個人物你最喜歡呢?”剛提完問,同學們就開始了激烈的討論,思維相當活躍,有說喜歡諸葛亮,因為他博學多才,精通軍事,神機妙算,……有說喜歡魯肅,因為他忠厚老實,顧全大局……也有個別同學說喜歡周瑜,他說《三國演義》全書他看過,小說中的周瑜很聰明,年輕有為,智謀過人……這些問題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散,這種提問方式就是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聯系全文,并對文本的思想內涵或人物品質進行甄別與評價,這樣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多向發展。
6.分解問
分解問的提問方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也越來越普遍。對于一些復雜的問題,學生缺乏基礎可能一時很難理解,這時候教師可以將這些復雜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或者轉化成簡單的問題,再運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一個個解決,在解決一系列小問題的過程中慢慢深入到原有復雜問題的中心上。如教學《軍神》一文,若提問:怎樣理解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初讀課文對課文不熟悉的學生可能一時間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小問題:①手術前,劉伯承表現如何?他為什么不愿意使用麻醉藥?②手術中,劉伯承表現如何?“一聲不吭”體現了什么?③手術后,沃克醫生對劉伯承的話語曾表現出欽佩之情,具體是哪些話感動了他?通過這樣把一些難點問題分解,逐步提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的思維多向發展,小問題解決了,很多復雜的核心問題也就不攻自破了。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看到他們的差異性,要盡量設置一些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摸著”的問題。而不是直接搬用網上或者參考書上的問題,設置一些沒有梯度的問題,這樣就只是“教”,學生很難“學”進去。對一些文本內容或者寫作背景離我們現實中久遠的課文,教師要適當的讓其與我們當下的生活聯系,設置一些情景強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可以說,課堂提問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特別在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孩子接觸的信息異常豐富,學習的起點也不同以往。這樣的前提下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技巧顯得更加必要。教師要上一堂富有生氣的課,靈活多變的提問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要努力錘煉提問的技巧,追求更加完美的提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