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蘭
摘要 選用中薯18號、L0529-2、隴薯12號、LY1011-15、L0527-4、隴薯13號、LY08104-12、中薯21號8個不同馬鈴薯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分別對其物候期、薯塊特征、病害率、產量、單株塊莖、商品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中薯18號生育期最短,為116 d,最長的是LY08104-12,為131 d;隴薯13號商品率最高,為87%,中薯21號商品率最低,為53%;隴薯13號黑痣病、早疫病及晚疫病發病率與病指均最低,抗病性好,隴薯12號、LY1011-15黑痣病發病率低,隴薯12號不抗早疫病,L0527-4黑痣病、晚疫病發病率均較低,早疫病發病率相對較高;隴薯13號產量最高,為36 402 kg/hm2,中薯21號產量最低,為26 652.0 kg/hm2。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而處理間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關鍵詞 馬鈴薯;品種;抗病性;產量;甘肅定西;安定區
中圖分類號 S532.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073-02
安定區地處甘肅省中部、定西市北部,海拔為1 750~2 580 m,年平均降水量350 mm左右,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是全國最適宜馬鈴薯種植的區域之一,是馬鈴薯主糧化的優勢產區[1]。區內降雨期主要集中在7—9月,正好與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相吻合,易造成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等一些病害的流行。引進馬鈴薯優質抗病品種是防治病害的最主要方法[2-3]。本試驗在不同區域、不同海拔及不同地力的地塊設立了馬鈴薯不同品種田間抗病性試驗,以便篩選出適宜安定區種植的馬鈴薯抗病新品種,為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提供后續儲備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安定區內官鎮永豐村的馬鈴薯生產基地中進行,土壤類型為黑麻壚土,試驗地海拔2 122 m,年平均降雨量400 mm,年平均氣溫6.3 ℃,≥10 ℃有效積溫2 239.1 ℃,耕層土壤(0~20 cm)含有機質10.12 g/kg、速效氮86 mg/kg、速效磷22.6 mg/kg、速效鉀130 mg/kg,試驗地前茬為馬鈴薯,肥力中等,地力均勻。
1.2 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共8個,分別為中薯18號、L0529-2、隴薯12號、LY1011-15、L0527-4、隴薯13號、LY08104-12、中薯21號,種薯均由區種子站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8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為40 m2(5 m×8),走道80 cm,保護行1.2 m。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調查不同品種的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等生育時期以及各生育時期的農藝性狀表現。每小區隨機抽取10株樣本,測量株高,觀察塊莖性狀特征,取平均值。在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收獲期,采用5點取樣,每點調查10株的全部葉片,按田間發病率和嚴重度分級標準,統計每小區的各級病葉(株)數及嚴重度,計算病情指數,明確不同品種在田間對病害的抗性情況。在馬鈴薯成熟期對馬鈴薯產量構成要素進行調查,并按小區單收,調查馬鈴薯產量。
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鑒定按照馬鈴薯區域試驗調查記載9級標準進行。0級:葉片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4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40%以上[4-5]。卷葉病、花葉病用葉片發病率表示,計算公式如下:
發病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最高級別數×100。
1.5 數據分析
數據用Excel2003和農業試驗統計分析軟件(SAS)進行方差分析和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
由表1可知,供試品種均為晚熟品種,不同品種生育期不同,最短的是中薯18號,為116 d,最長的是LY08104-12,為131 d,相差15 d,其他品種生育期時間介于兩者之間。
2.2 薯塊特征
由表2可知,薯塊均為圓形或橢圓形,芽眼淺或較淺,商品率表現差異顯著,商品率最高的為隴薯13號,為87%,最低的是中薯21號,為53%。
2.3 抗病性
由表3可知,各品種病害發生差異顯著。中薯21號易感黑痣病,與其他品種發病率及病指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L0529-2、LY08104-12、L0527-4 品種間黑痣病發病率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病指差異顯著。隴薯13號與隴薯12號、中薯18號、LY1011-15間黑痣病差異顯著,而與其他品種間黑痣病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對黑痣病抗性較好;中薯18號和中薯21號早疫病和晚疫病發病率與病指與其他品種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易感早疫病及晚疫病,其他品種之間早疫病和晚疫病發病率和病指差異均不顯著。隴薯13號早疫病、晚疫病發病率與病指均為最低,晚疫病病指與其他品種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表現抗晚疫病。L0527-4與隴薯12號晚疫病病指差異不顯著外,與其他品種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且除隴薯12號和隴薯13號外,與其他品種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表現抗晚疫病。
2.4 經濟性狀
由表4可知,不同馬鈴薯品種產量差異顯著,隴薯13號產量最高,為36 402.0 kg/hm2,LY08104-12產量居第2位,為34 051.5 kg/hm2,而中薯21號產量最低,為26 652.0 kg/hm2。通過方差分析可得,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而處理間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通過新復極差比較,隴薯13號和LY08-104-12與其他品種間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不同品種單株塊莖數總個數差異顯著,隴薯13號與L0529-2、隴薯12號、LY1011-15、L0527-4、中薯21號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與LY08104-12、中薯18號差異不顯著,且大薯率隴薯13號除與隴薯12號差異不顯著外,與其他品種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隴薯13號黑痣病、早疫病及晚疫病發病率及病指均最低,表現抗病性好,隴薯12號、LY1011-15黑痣病發病率低,隴薯12號表現不抗早疫病,L0527-4黑痣病、晚疫病發病率均較低,但早疫病發病率相對較高。不同馬鈴薯品種產量差異顯著,隴薯13號產量最高,為36 402 kg/hm2,LY08104-12居第2位,為34 051.5 kg/hm2,而中薯21號產量最低,為26 652 kg/hm2。
綜合來說,隴薯13號綜合性狀良好,抗病性強,產量高,宜推廣種植;LY08104-12,產量高,抗黑痣病,但不抗早疫病;中薯18號產量較高,但不抗晚疫病,建議繼續試驗[6]。
4 參考文獻
[1] 程紅玉,劉小花,張俐,等.張掖市淀粉加工型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4,28(1):10-13.
[2] 伍壯生,廖道龍,吳月燕,等.海南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7):179-183.
[3] 李麗淑,唐洲萍,王暉,等.廣西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南方農業學報,2012,43(2):167-170.
[4] 頡煒清,關興華,肖繼坪,等.半干旱地區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2,26(2):70-75.
[5] 何新民,譚冠寧,唐洲萍,等.2009年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南方農業學報,2011,42(2):142-144.
[6] 李小波,安康,方志偉,等.2014年廣東省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6,3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