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
摘要 為了尋找出適宜貴港地區栽培的產量高、品質好的優質草菇品種,進行了草菇品種篩選試驗。結果表明,V97、Vb3產量較高、品質較好,適宜在貴港地區推廣。
關鍵詞 草菇;品種;產量
中圖分類號 S646.1+3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075-01
草菇營養價值高,具有耐高溫、生長快、周期短、栽培原料廣、成本低、收益高等特點。栽培草菇是一個見效較快的致富項目[1-2]。為了篩選出適合貴港地區栽培的優質草菇品種,促進草菇產業進一步發展,利用中藥渣二次發酵進行栽培出菇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草菇品種共4個,其中,V106、V97從廣東微生物研究所引進,V112、Vb3從廣西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引進。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
1.3 栽培管理
1.3.1 菌種生產。①原種。使用的原料為50%麥粒料、50%棉籽殼。6月8日接種,在27~28 ℃環境里培養,6月16日下午觀察,幾個品種的菌絲都長到瓶底但還未相交,幾個品種都長得較壯,相差不大。②栽培種。使用的配方為發酵棉籽殼+10%麥皮,6月22日接三級種。菌種的培養溫度為27~28 ℃,各品種的菌絲表現如表1所示。
1.3.2 栽培出菇管理。①出菇棚的消毒。出菇在龍眼果園的出菇棚進行,采用床架式栽培模式,每個品種播種一個床架,每個床架長6 m、寬0.8 m,層距60 cm,共3層;每層面積為4.8 m2,每架14.4 m2。7月4日棚周邊及果樹用殺蟲殺螨藥噴灑1次;棚內的地面、床架用3%~5%石灰水噴刷,7月5日用福爾馬林10 mL/m3、高錳酸鉀3~5 g/m3熏蒸24 h。②培養料準備。一是廢棉、棉籽殼等混合料的準備。使用的配方為廢棉35%、棉籽殼24%、牛糞24%、玉米芯8%、石灰6%、石膏3%。具體方法:用料10.5 kg/m2,把所需的廢棉、棉籽殼、玉米芯、牛糞倒入池中,加水把棉花踩濕并能泡過料面,泡24 h后,把池中的水放干后,將料清出水池假堆,讓多余的水流走。假堆后的第2天,加上所需的石灰、石膏,然后邊翻邊噴殺蟲殺螨藥,建成寬1.3 m、高1.2~1.4 m的長條堆,蓋上薄膜。第3天翻堆1次,第5天或第6天就可以入棚[3]。二是藥渣的準備。7月5日去中藥廠運藥渣,藥渣為板藍根、馬鞭草、葛根、毛冬青、青蒿,其中以板藍根、青蒿居多。在剛出爐的藥渣中加入石灰,調節其pH值為8~9,建堆,蓋膜。三是料入棚及加溫發酵。7月7日料入棚,先在床架上鋪一層黑膜,然后鋪10 cm藥渣,再鋪5 cm廢棉、棉籽殼、玉米芯、牛糞等混合料,鋪完料后把料面弄平(料不用壓實),最后蓋上一層黑膜。點火加溫,弄完后關好兩端棚門通蒸汽加溫,待培養料溫達到65 ℃時保持8~10 h,滅菌結束。
1.3.3 播種及菌絲管理。7月10日上午播種(菌齡18 d)。待料溫下降至32~35 ℃時進行播種。采用撒播的方法,用種量為1.0~1.5袋/m2(干料0.3 kg/袋),先撒2/3的種,用小鐵耙松一下料讓部分菌種掉進培養料里,再在料面播1/3的種。然后再撒上一層薄薄的培養料,最后蓋上一張黑膜。在菌絲培養階段,一般環境溫度控制在32 ℃左右,料溫一般為36 ℃,最高溫度不超過40 ℃。播種后的前3 d,每天上午、下午抖動料面的黑膜1次,以增加菌種的呼吸作用。第4天掀開黑膜[4-5]。
1.3.4 出菇管理。出菇管理階段的重點是保溫、保濕、通風和透光。氣溫一般控制在28~30 ℃之間,料溫一般在30~34 ℃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90%~92%之間,需要適量的散射光。當溫度過高時,打開兩端棚門散熱,并根據溫度的偏高程度確定打開棚門的大小。7月17日各品種都出現少量的菇蕾,噴出菇水,然后打開兩端棚門的1/2或1/3(根據當時的風力與氣溫而定)通風換氣20~30 min,然后再將棚門關閉。當料面出現大量的原基時,加大通風量以滿足原基的呼吸需要,否則很容易形成肚臍菇,影響草菇的品質。為了保持菇棚內的濕度,最好在通風前向空間、地面噴水,然后再打開棚門通風[6]。
2 結果與分析
2.1 出菇表現
根據觀測,不同品種草菇出菇表現不一致,V106呈灰白色,個體較大,有少量的肚臍菇出現;V112與V106表現相似,但是個體偏小些;V97表現最好,黑色,呈橢圓,菇蕾均勻,菇健壯,個大,很有生機,沒有肚臍菇出現;Vb3黑色,呈橢圓,但是比V97稍圓,個體也比V97稍小,沒有肚臍菇出現。
2.2 出菇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單位面積草菇產量以V97最高,為5.475 kg/m2,其他依次為Vb3、V106、V112,產量分別為4.645、
3.910、2.510 kg/m2。
3 結論與討論
從菌絲生長情況、出菇產量以及品質等方面綜合考慮,V97、Vb3的產量比較高、品質比較好,適宜在貴港地區推廣。
4 參考文獻
[1] 馬一鳴.草菇工廠化周年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致富,2011(1):30-31.
[2] 莊必海,曹裕漢,曹湛才,等.廣州地區草菇高產栽培技術[J].廣東農業科學,2004(5):62-63.
[3] 趙振坤,王淑玲,丁劉濤,等.中藥藥渣再利用研究進展[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1):38-42.
[4] 郭倩,陳明杰,凌霞芬.草菇周年栽培技術研究[J].食用菌學報,2002,9(4):29-32.
[5] 柯麗娜,張金文,張志鴻,等.草菇品種對比試驗初報[J].中國食用菌,2013,32(1):17-21.
[6] 陳振妮,王燦琴,吳圣進,等.幾個草菇品種的對比試驗[J].廣西農業科學,2004(6):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