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莉
摘要 林業資源對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病蟲害的發生嚴重威脅著林業的健康發展,給我國農業資源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因此,本文對林業病蟲害概念和分類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了相關的治理措施,以期提高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水平。
關鍵詞 營林技術;病蟲害;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125-01
近年來,病蟲害的不斷繁衍給我國林業生產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不僅嚴重威脅我國生態安全,而且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1 林業病蟲害的概念
林業病蟲害是指森林、林木以及林木種子等資源被有害生物破壞產生不利影響,不僅導致林業產量下滑,而且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特別是現階段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都持續加快,尤其是建筑行業,土地占有量不斷增加,導致林地面積不斷減小,使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而森林對維持生態平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改善水土流失的同時,又具有凈化空氣、防風固沙、合理調節氣候的作用,因而成為了許多企業的備用資源,促進了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林業病蟲害導致林業損失慘重,嚴重制約了林業可持續發展。
2 林業病蟲害的分類
林業病蟲害的種類有很多,據統計,我國林業病蟲害種類已經達到100萬種以上,而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病蟲害主要分為2類,即蟲害與病害。蟲害是指老鼠和昆蟲等對林木造成的破壞,其對林業面積的影響頗嚴重,同時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最大;而病害是指林木自身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病癥,常導致林木生長異常。病害可發生在林業生長的各個階段,與蟲害統稱為病蟲害[1]。無論是哪種危害,都會給林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尤其是老鼠和蚜蟲等,其繁殖能力很強,傳播疾病的速度非常快,并且難以捕捉,嚴重影響了林木的正常生長。
3 防治對策
3.1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現階段,我國一直使用傳統防治方式,僅在病蟲害發生以后才進行藥物防治,效果比較差,無法根本解決病蟲害問題。因此,一定要在病蟲害發生之前,對其進行必要的預防,不能在發生后才進行被動處理。另外,應該加強營林技術的全面應用,選擇優良樹種,采用環保技術促進林業資源的持續發展。比如通過增加病蟲害的天敵數量建立新的生態系統,有針對性地建立病蟲害治理新平臺,并且將預防作為主要營林任務,真正地落實治理工作。對于蚜蟲等害蟲的防治,在幼蟲期可使用殺蟲劑進行有效預防,而在繁殖期可選擇黑光誘導方式進行殺滅。在實際的林業生產中,一定要貫徹落實合理有效的營林方針,加大蟲害治理力度,轉變發現病蟲害后再治理的觀念,及時預防與處理,減少病蟲害發生幾率[2-3]。
3.2 建立完整的監控體系
對林業生長進行長期監測,對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控,不但可以及時發現災情,而且利于采取科學的管理手段進行相應的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林業損失。以往的人工檢測雖然有一定的靈活性,但也不能做到實時監控,而先進的林業監控體系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同時也最大化地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與及時性[2]。比如引進先進的設備,由專業人員對整個林區進行全天候監控,一旦出現病蟲害等問題應及時上報,并探討相關解決方案,快速、及時、有效地開展防護工作,提高營林技術,實現林業穩定發展。
3.3 營造混交林
由于單一樹種純林的抗病能力較混交林弱,一旦出現病蟲害就會持續蔓延,從而造成嚴重危害。營造混交林可以營造良好的森林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病蟲害的發生。首先,混交林的枯枝落葉可以提高腐生物的分解,而腐生物可以為病蟲害天敵提供生活場所,對環境改造具有積極作用。其次,混交林可以與其他物種相互作用,積累更多的有機物,對林業生長具有促進作用。因此,營造混交林對于促進林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人為營造混交林時,可以選擇耐陰性、生長特點不同的樹種,既保持了生物多樣性,又提高了林業的自我抵抗能力,創造了更多的生態效益[4]。
3.4 轉變觀念,創新防治策略
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轉變以往的觀念,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要推廣先進、健康、綠色的防治理念,進行創新改革。由于林業病蟲害較多,針對不同病蟲害應采取不同的手段,提高營林技術和預防觀念,對治理方式不斷進行更新,實現治療效果最大化。除此之外,應對生態系統進行防范,強化實際技術操作,以營林技術為突破口,對病蟲害進行防治與控制,有效推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采用生物防治技術,樹立“健康森林”新理念,從治標轉為治本,不斷推行新的營林措施,促進林業健康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宮希成.提高營林技術對治理林業病蟲害的探討[J].民營科技,2016(11):176.
[2] 王文華.營林技術對治理林業病蟲害的影響[J].景觀農業,2015(12):121.
[3] 米曉琴.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5(20):130-131.
[4] 舒江.林業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方案研究[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37(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