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晶
【摘要】在學生學習中,小學生的作業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本文就學生良好數學作業習慣的培養探討,從教師、家長角度出發,旨在全方位的引導學生樹立其良好的作業習慣,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學生;良好數學;作業習慣;培養
前言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借助作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夠檢驗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也可以借助作業檢驗學生學習中的不足之處,依據作業檢查結果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逐步增加小學數學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1教師對學生良好數學作業習慣的培養策略
1.1 轉變教學觀念
在應試教學理念的不斷影響下,大部分教學受到影響,在腦海中形成了以成績定位學生的錯誤觀念,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都在不斷加大作業量,認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夠實現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雖說小學生學習的科目較少,但小學生的精力有限,接受能力與認知能力均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難以在短時間內將所有的作業完成,在巨大作業量的壓力下,久而久之就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后來應付、抄襲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作業意識,促使學生主動開展思考,合理設置教學難度,進而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1.2 構建學習榜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能力也不足,具備很強的模仿性。教師可以利用這類心理狀態,樹立一個學習榜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將作業習慣好的學生作為榜樣,定期分享教學經驗,也可以在匯報欄、班級榮譽欄內公布榜樣學生,將一些優秀的作業樣品展示出來。需要注意的是榜樣學生需要定期更換,實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在學生群體中構建良好的競爭氛圍,繼而促使作業習慣培養工作樹立開展。
1.3 落實批改工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屬于學生的第二家長,教師對作業的態度與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待作業的行為。
例如:《分數的意義》相關內容,在作業批改中教師需要認真審核學生對分數的認知,是否明確分母、分子的意義,以及分數的表達式等。在批閱《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教師能夠發現學生對計算公式的掌握還不夠熟練,針對這類情況,教師應該集中進行知識鞏固,借助多媒體技術,先將一個長方形的長,移動到平行四邊形上并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底,進而推理得知,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接著問學生,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引導學生展開總結、歸納,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相關知識,以此更好的開展計算工作。
2家庭對學生良好數學作業習慣的培養策略
2.1 重視習慣培養
在學生回家之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作業情況,并強化學生數學作業輔導,引導學生能夠及時將作業完成,為了激發學生的作業激情,家長可以制定一些獎勵措施。例如:學生若是完成速度快,完成質量高,家長可以帶學生出游、購買文具、圖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獎勵機制時家長要避免使用金錢獎勵,主要是一昧的強調金錢會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家長需要明確學生作業習慣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以此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作業習慣。
2.2 構建良好環境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家長必須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作業環境。簡單而言,就是在作業期間,避免大聲說話、看電視、放音樂等,為學生創建良好的作業氛圍。針對高年級的小學生,家長應該陪同作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針對學生作業過程中困惑點,家長需要強化引導,逐步提升學生的作業信息。
例如:應用題中,鴨子有16只,雞的數量是鴨子數量的4倍,求雞和鴨子一共有多少只?若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沒有掌握牢固,就很難理解題意。家長在此刻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明白16只與4倍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借助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進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思路與作業習慣。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分析闡述能夠得知,就小學生數學作業習慣的培養,不僅教師需要努力,家長也需要強化輔助,明確素質教育下,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才能夠促使自身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實踐證明,良好的作業習慣能夠實現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學生會后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鄧慶壽.如何有效培養農村小學中高段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J].新課程導學,2016,18(08):152-155.
[2]鄭玉芬.勤讀 細審 精寫——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作業習慣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3,20(04):112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