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秋 桑茂鵬
摘要 為明確谷氨酸發酵廢液對土壤肥力的影響,開展室內培養試驗,研究了等氮量條件下施入谷氨酸發酵廢液土壤養分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與單施無機肥處理(F)相比,無機肥配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FM)和單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可明顯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鉀和有機質的含量,并隨谷氨酸發酵廢液使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處理FM、M銨態氮和硝態氮含量均低于處理F,隨培養時間的延長,硝態氮大幅上升,銨態氮大幅降低。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的處理FM、M與處理F相比,土壤pH值差異較小,而全鹽量差異較大。因此,與單施無機肥相比,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對提高土壤速效養分和有機質有明顯作用。同時,為保證土壤鹽分和pH值的相對穩定,可適當降低谷氨酸發酵廢液的施用比例。
關鍵詞 谷氨酸發酵廢液;土壤養分;動態變化
中圖分類號 S15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193-03
研究表明,谷氨酸發酵廢液可提高作物產量[1-2],促進養分累積,提高產品品質[3],提高土壤速效養分含量[3],改善土壤生物環境[3-4]。同時,谷氨酸發酵廢液中同時含有銨態氮和氨基酸有機氮,氮素是作物生長發育所需的重要營養元素,氮肥合理施用對提高氮素利用率、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5-6]。
氨基酸肥料價格昂貴,而某些氨基酸生產企業發酵廢液中含有氨基酸殘基,同樣對促進作物生長有顯著作用,成為廉價獲取氨基酸營養的途徑之一。氨基酸生產企業發酵廢液用于農業合理利用的研究,對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肥料施入土壤需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的反應[7-8],而有關氨基酸發酵廢液施用對土壤養分的動態變化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室內培養試驗,以谷氨酸發酵廢液為試材,研究水田土壤施入谷氨酸發酵廢液后土壤養分的動態變化,為谷氨酸發酵廢液農業合理利用及其生態效應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本研究所用谷氨酸發酵廢液由山東菱花集團提供,水分含量32.20%,全氮含量9.13%,全磷含量3.17%,有機質(主要為氨基酸和糖)含量21%,pH值5.6。培養所用土壤采自濟寧市農業科學院農場,由母質為黃河沉積物的潮土發育形成,含有機質1.02%、堿解氮66.8 mg/kg、速效磷58.9 mg/kg、速效鉀115.3 mg/kg。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等氮量處理,分別為尿素3 g(F)(CK)、谷氨酸發酵廢液16 mL(M)、尿素1.5 g和谷氨酸發酵廢液8 mL(FM),氮肥施用量相當于尿素375 kg/hm2。土壤培養盆選用直徑10 cm、高15 cm的塑料桶。每桶2 kg,施入肥料,然后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將土壤澆透水,使表層有一層水膜,各處理水量保持一致。用保鮮膜封口,轉移至28 ℃恒溫室培養,每個處理30次重復。每3 d取樣1次,共取樣10次,每次取樣3盆。土樣經風干,裝入塑料自封袋中備用。按照鮑士旦主編的《土壤農化分析》規定的方法進行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速效養分
2.1.1 土壤氮。由圖1可見,單施尿素處理F的土壤硝態氮含量開始為21.43 mg/kg;至第6天時降至最低,為11.09 mg/kg;然后又緩慢升高,第21天后趨于穩定,為36.12~35.11 mg/kg。尿素與谷氨酸發酵廢液配施處理FM的硝態氮含量開始為8.64 mg/kg;然后一直緩慢上升,至培養第30天時含量最高,為33.62 mg/kg。單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的硝態氮含量開始較低;至培養第12天最高,達到14.14 mg/kg;12 d后又逐漸下降,并趨于穩定,培養末期為12.17 mg/kg。
單施尿素處理F的土壤銨態氮含量開始時迅速升高,培養第6天時最高,為284.43 mg/kg;之后緩慢降低,至培養末期為39.33 mg/kg。尿素與谷氨酸發酵廢液配施處理FM的銨態氮含量開始時緩慢上升;至培養第12天時最高,為226.09 mg/kg;然后又緩慢下降,至培養末期為35.92 mg/kg。單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的氨態氮含量至培養第6天時最高,為190.25 mg/kg;之后緩慢下降,至培養末期為37.11 mg/kg。
2.1.2 土壤磷。由圖2可見,單施尿素處理F整個培養期速效磷含量較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低,培養第9天時最高,為82.15 mg/kg;培養第21天時最低,為72.33 mg/kg;之后變化幅度較小,至培養末期為77.24 mg/kg。說明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可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尿素與谷氨酸發酵廢液配施處理FM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培養第3天時為78.99 mg/kg;至培養第12天時最高,為96.29 mg/kg;之后又降低并趨于平穩,至培養末期為83.13 mg/kg。單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與處理FM大體一致,至培養第15天時最高,為110.63 mg/kg,至培養末期為95.11 mg/kg,高于處理F、FM。谷氨酸發酵廢液呈酸性且含有大量有機物質,對土壤磷素的活化有利。
2.1.3 土壤鉀。由圖3可見,單施尿素處理F的速效鉀含量低于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FM,培養第6天時最低,為85 mg/kg;第9天時為90 mg/kg,第9~21天之間保持平穩;第24天后緩慢下降,至培養末期為77.24 mg/kg。處理FM的速效鉀含量整個培養期變化較小,培養開始至第12天時為90 mg/kg,至培養末期為92 mg/kg。處理M的速效鉀含量培養第3天最高,為115 mg/kg;然后緩慢下降,至第21天最低,為95 mg/kg;至培養末期為100 mg/kg,顯著高于處理F、FM。谷氨酸發酵廢液含少量鉀,其含有的有機物質促進緩效鉀的釋放。
2.2 土壤有機質
由圖4可見,單施尿素處理F整個培養期有機質含量都較平穩,且含量較低,培養第3天時為1.07%;之后逐漸降低,第12天時為0.72%,含量最低;第30天時為0.99%。尿素與谷氨酸發酵廢液配施處理FM培養第3天時有機質含量為4.85%,顯著高于單施尿素處理F;培養第9天時最高,為6.08%;第24天時又逐漸降低,至培養末期為5.80%。單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與處理FM大體一致,培養第9天時最高,為6.35%;培養末期為6.04%,高于處理F、FM。說明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可明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可能由于谷氨酸發酵廢液中所含量有機質主要為單糖,其在土壤中易于分解,故處理FM、M有機質含量至培養末期差異較小。
2.3 土壤全鹽量
由圖5可見,單施尿素處理F整個培養期全鹽量較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低,培養開始至培養第24天緩慢升高,至培養第24天時最高,為0.95 g/kg;之后稍有下降,至培養末期為0.72 g/kg。處理FM與單施尿素處理F相似,至培養第18、24天時較高,分別為1.12、1.22 g/kg,至培養末期為1.18 g/kg。處理M開始施入時土壤全鹽量較高,培養第3天最高,為2.09 g/kg,顯著高于處理F、FM;然后緩慢下降,至培養末期為1.24 g/kg。谷氨酸發酵廢液本身含有大量的鹽分離子,因而在培養初期其土壤含鹽量較高,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或許由于土壤有機質或土壤的吸附作用,含鹽量逐漸下降。
2.4 土壤pH值
由圖6可見,單施尿素處理F的pH值高于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培養開始時為7.18;培養第3~21天時保持平穩,至培養第21時為7.17;然后升高,至培養第24天時最高,為7.22;之后稍有下降,至培養末期為7.19,整個培養期pH值基本保持穩定。處理FM培養第3天時pH值最高,為7.17;之后緩慢下降,至培養第21天時最低,為7.08;至培養末期為7.09。處理M由于廢液本身pH值較低,施入后土壤pH值第3天最低,為7.01;第9天時最高,為7.06;然后基本保持平穩,至培養末期為7.05。
3 結論
(1)與單施無機肥尿素(F)相比,無機肥配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FM)和單施谷氨酸發酵廢液處理(M)可明顯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鉀和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并隨谷氨酸發酵廢液使用量的增加而提高。
(2)處理FM、M的銨態氮和硝態氮含量均低于處理F,且隨培養時間的延長,硝態氮含量大幅上升,銨態氮含量大幅降低。
(3)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的處理FM、M與處理F相比,土壤pH值差異較小,而全鹽量差異較大。
因此,與單施無機肥尿素相比,施用谷氨酸發酵廢液對提高土壤速效養分和有機質有明顯作用,但其氮素易于損失。同時,為保證土壤鹽分和pH值的相對穩定,可適當降低谷氨酸發酵廢液的施用比例。
4 參考文獻
[1] 李志偉,高志嶺,劉建玲,等.味精廢渣肥對油菜生長和土壤化學性狀的影響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29(4):705-710.
[2] 張敬敏,李艷霞.谷氨酸發酵廢液對土壤養分和水稻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5,47(5):61-64.
[3] 彭智平,黃繼川,于俊紅,等.味精廢液對花生產量品質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熱帶作物學報,2012,33(9):1579-1583.
[4] 黃慶,柯玉詩,林小明,等.谷氨酸發酵廢液有機無機BB肥的水稻肥效試驗[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7(5):53-55.
[5] 閆德智,王德建,林靜慧.太湖地區氮肥用量對土壤供氮、水稻吸氮和地下水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5,42(3):440-446.
[6] 歐楊虹,徐陽春,沈其榮.有機氮部分替代無機氮對水稻產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09,25(1):106-111.
[7] 陳小琴,周健民,王火焰,等.氮肥形態及氮鉀施用措施對水稻生長和養分吸收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6):376-382.
[8] 王火焰,周健民,陳小琴,等.氮磷鉀肥料在土壤中轉化過程的交互作用Ⅱ硫酸銨在水稻土中的轉化[J].土壤學報,2005,42(1):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