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煜彬 楊建安
摘要 本文介紹了隴南市的主要氣象災害及其特征,分析了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提出了防御對策,以避免或減少氣象災害給隴南市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氣象災害;特征;農業生產;影響;防御對策;甘肅隴南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211-01
隴南位于甘肅南部,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北部淺山已墾殖為農田,中間系緩坡丘陵盆地,川壩地散布于山丘之間,水肥土沃,是糧食集中產地。隴南市氣候橫向分布為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各種氣象災害活動頻繁,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不斷加重,氣象災害的突發性和反常性給當地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本文對隴南市主要氣象災害及其特征進行分析,提出防御對策,以期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把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1 主要氣象災害及特征
1.1 干旱
干旱是隴南市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如春旱(3—5月)、初夏旱(6月至7月上旬)、伏旱(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秋旱(8月下旬至9月)和秋旱(10—11月),其中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為嚴重。
1.2 暴雨
隴南市盛夏時節和初秋季為暴雨多發季,降水強度大且集中,導致山區河位猛漲,暴發山洪,破壞農田、道路及村莊,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隴南市夏季暴雨通常為短時強降水,初秋多連陰天氣,遇冷空氣雨量會突然加大。
1.3 冰雹
隴南市冰雹出現在4—10月,冰雹沿東向西、由東南向西北遞增,由河谷川壩向高寒山區遞增。冰雹范圍小,局部分散性明顯,持續時間短,但來勢兇猛,降雹強度大,且降雹時常伴有暴雨大風天氣,對農作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1]。
1.4 低溫凍害
霜凍、寒潮、強降溫是隴南市農業生產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強冷空氣突發性侵襲,溫度急劇降到0 ℃以下,導致農作物凍傷或死亡。隴南市低溫凍害常發生在春季3—5月和秋季10—11月,春季低溫凍害發生頻率高于秋季凍害,凍害損失也較秋季嚴重。
2 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 干旱
隴南市地形復雜,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降水不足時有發生,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連年發生,使農作物受到不同程度危害,嚴重影響農業生產[2]。4—5月正值春玉米和馬鈴薯等作物生長發育關鍵期,旱災會造成玉米和馬鈴薯大幅減產;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隴南冬小麥成熟時期,春旱和初夏旱會使冬小麥減產30%~40%;伏旱會對玉米生產造成減產。
2.2 暴雨
暴雨天氣造成洪澇災害,破壞農田土壤結構,引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淹沒洼地、壩地和沿河農田,使農田遭澇災,給農作物帶來嚴重危害。2010年8月12日成縣黃渚鎮暴雨,8 h降水量達261.8 mm,是隴南市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暴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3 冰雹
5—6月是隴南市山區冬小麥抽穗、灌漿、成熟和收割期,此時降雹會造成小麥大幅減產;而5—8月各種農林果木處于發芽期、花期或幼果生長期,冰雹會打爛樹葉、砸落花果,甚至刮折枝條,誘發大面積蟲害,降低農產品品質[3]。2008年6月16日隴南市武都區遇暴雨冰雹,淤泥掩埋川壩地玉米,陡坡地馬鈴薯被暴雨沖淌,而大面積掛果蠶豆和成熟的小麥幾乎絕收,使當地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經濟損失。
2.4 低溫凍害
春季低溫凍害使油菜、早春播種作物和正處于開花坐果期的花椒、核桃等農作物大面積發生凍害,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經濟損失較大。
3 防御對策
3.1 增強生態意識,優化資源組合
隴南市多山,境內有大面積荒山荒坡及閑置灘地,可在向陽坡修建梯田、在溝坡植樹造林、在村邊河灘上種植牧草等,加大水土保護力度,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化土地結構,使生態環境趨于良性循環。由此改變農業生產資源配置,形成綜合化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
3.2 提升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強化人工影響天氣
加大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加強氣象衛星、天氣雷達及自動氣象站等探測手段在氣象預警預報中的應用。做好天氣預報尤其重大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提高低溫寒潮、沙塵暴、暴雨、冰雹、干旱等天氣預報精準度[4]。要優化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布局,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水平、作業能力和服務效益,利用現代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做好為農服務工作。
3.3 重視氣象工作,增強全民防災意識
要提高對氣象災害的認識,氣象部門及時通過各種渠
道發布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使之成為全民自覺行動。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全面提升氣象為農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在農村培養氣象信息員,宣傳氣象知識和氣象預警信息,同時收集氣象災害信息,反饋氣象服務需求。加強氣象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對氣象災害的認知及防災能力。
3.4 完善氣象災害防御組織機構建設
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長效機制,加快農業基礎服務建設,擴大農業和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建立政府防災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天氣災害信息數據庫。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實現統一部署安排,穩步推進,從而真正服務于農業生產實際需要。
4 參考文獻
[1] 肖志強,樊明,趙彥鋒.武都山區農業冰雹災害發生規律及風險區劃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6):176-180.
[2] 單璐璐,朱丹,宋若寧,等.甘肅隴南干旱分析[J].農技服務,2017,34(9):66-69.
[3] 孫旭映,龐朝云,李寶梓,等.甘肅冰雹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及其防御對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5):34-37.
[4] 蘇占勝,王學霞,陸曉靜,等.寧夏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2,2(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