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 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土地荒漠化形勢,探索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荒漠藻類是荒漠治理中的先鋒拓殖植物,研究利用荒漠藻類成為荒漠地區生態治理的熱點。本文簡要介紹了荒漠藻的種類及應用優勢,分析了沙土—植物—微生物荒漠生態模式,以微生物促進藻結皮生長,以期為荒漠化的有效治理提供新途徑。
關鍵詞 沙漠;藻結皮;微生物;生態模式
中圖分類號 Q9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229-01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中國目前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到261.16 km2,占國土面積的27.20%[1-3]。我國土地荒漠化問題日益嚴峻,一直被科學家所重視。利用自養拓殖生物——荒漠藻,開辟治理新途徑,成為荒漠地區生態研究的熱點。在藻結皮能夠有效治理荒漠的機理已基本探明的情況下,關于促進藻結皮生長方面的研究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微生物。
1 荒漠藻簡介
荒漠藻類(desert algae)是荒漠中的先鋒拓殖植物。在演替的初始階段,群落組成往往由不同的藻類占優勢,再進一步向更高的苔蘚、地衣及高等植物演替[2,4]。以藻類為主體的結皮稱為藻結皮(algal crust),主要是絲狀藍藻和球狀綠藻占優勢。其中,微鞘藻屬(Microcoleus)、偽枝藻屬(Scytonema)和爪哇偽枝藻(S.javanicum Born et Flah)是藻結皮的先鋒拓殖優勢物種[2-5]。
據資料顯示,藻結皮能夠有效治理沙漠的機理已基本探明,藻絲細胞外的黏膠層、膠鞘能夠有效地吸收8倍于體重的水分[2],保持自身水分充足。藻類的絲狀體同沙粒纏結并分泌大量多糖和有機膠體,改變荒漠土壤的松散結構,可以抗11級大風,減少1/6以上水流的侵蝕[2-3]。有的藻類則以休眠孢子、厚壁孢子等形式度過極端環境。脫離極端環境后,藻體各代謝酶活性在吸水后幾十分鐘就可以達到較高水平[2]。
2 沙土—植物—微生物荒漠生態模式
在利用藻結皮治理荒漠的研究中,大部分試驗研究目的是探究藻結皮在荒漠中生長的機理,并利用機理促進荒漠藻結皮的生長(如人工藻結皮[4]),從而達到促進演替的目的,為治理荒漠化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研究重點將藻類與微生物聯系起來的研究較少。但實際上藻結皮的生長應該是藻類、微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大氣降塵和粉粒在沙表層堆積、下沉,還有雨滴的沖積等物理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藻類的生長又為荒漠微生物提供營養[2-3]。藻類具有抗逆性的特性,微生物同樣也具有此特性。如:能夠固氮、固碳或向胞外分泌多糖的微生物等能夠為土壤提供營養,且微生物可產生胞外代謝物,起到膠結作用,也能夠增強土壤表層的穩定性,抗風、抗水流侵蝕等。藻類與微生物的雙重作用,可增強藻結皮抗逆性和增殖能力,使其能夠在更苛刻的環境下生存,快速生長藻結皮。
藻結皮中氮的積累有助于生物量增加和微生物的聯合[6]。此外,陳蘭周等[2]認為藻類鞘表面往往有許多細菌著生,可能是細菌的生長為藻細胞的生長提供了一個高濃度的CO2環境。邱 東等[5]利用從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結皮中分離1株寡營養細菌證明了其不僅能夠促進其他微生物生長繁殖,提高土壤中全磷、全鉀、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而且還提高了過氧化氫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該寡營養細菌存在的試驗地塊藍藻生長量顯著增加,而對照組的藍藻極少。可見,藻結皮是沙漠藻、微生物群落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3 結論
傳統的藻—草—灌—喬的荒漠生態模式應轉換為沙土—植物—微生物[5]荒漠生態模式,對荒漠化的治理才更具有科學性,才能達到更高的治理效率。藻類為植物的先鋒種類,而微生物則是形成結皮的組織者和建設者[7-9]。因此,在研究沙漠藻結皮的過程中,對微生物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10-12]。
4 參考文獻
[1] 馮莉莉.中國北方沙漠化土地時空演變及其驅動力分析[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7.
[2] 陳蘭周,劉永定,李敦海,等.荒漠藻類及其結皮的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03(2):28-31.
[3] BARBERO-SIERRA C,MARQUES M J,RUIZ-PEREZ M,et al.How is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addressed in Spain? Land versus soil approa-ches[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15,26(5):423-432.
[4] 景麗百合,劉左軍,徐文,等.室內混合藻種荒漠藻結皮培養條件優化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7(1):41-44.
[5] 邱東,程爭鳴,張元明,等.寡營養細菌對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土壤環境的影響[J].干旱區研究,2012,29(1):148-154.
[6] BELNAP J,PHIHIPS S L,SMITH S D.Dynamics of cover,UV-proteetive pigments,and quantum yield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 communities of an undisturbed Mojave Desert shrubland[J].Flora,2007,202(8):674-686.
[7] 劉永定,李勇,劉旭,等.人工藻荒漠生態修復技術:以圍場滿族自治縣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7(12):252-254.
[8] 楊利云.甘肅民勤半荒漠地區人工藻結皮的固沙效果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7.
[9] 鮑婧婷,王進,陳翠云.固沙植被區生物土壤結皮中藍藻群落的多樣性[J].中國沙漠,2015,35(6):1592-1598.
[10] 唐倩,周楠,唐東山.荒漠藍藻抗逆性及應用研究進展[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4,34(11):34-37.
[11] 吳麗,張高科,陳曉國,等.生物結皮的發育演替與微生物生物量變化[J].環境科學,2014,35(4):1479-1485.
[12] 饒本強,劉永定.荒漠生態系統中的先行者:荒漠藻類[J].生物學通報,2011,46(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