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光蕓
摘要 本文總結了蕪湖市丁氏水稻種植合作社稻—蝦綜合種養技術經驗,在該種養模式下小龍蝦產量為1 800 kg/hm2,水稻產量為7 500 kg/hm2,產值為93 750元/hm2,利潤為39 000元/hm2,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小龍蝦;水稻;綜合種養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S966.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233-02
稻蝦綜合種養技術是利用小龍蝦和水稻的不同生長季節開展種養結合,利用水稻為小龍蝦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吸收小龍蝦糞便,水稻秸稈還田肥水促進水生動植物生長,為幼蝦提供餌料,實現種養過程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以廢補缺、互利助生、化害為利,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蝦稻連作將種植和養殖有機結合,形成相互利用的生態循環農業,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改良了土壤,提升了稻田的綜合效益和生態效應。2017年,蕪湖市丁氏水稻種植合作社進行了17.3 hm2稻—蝦綜合種養試驗,現將技術經驗總結如下。
1 田塊準備
1.1 田塊選擇
應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交通便捷,周邊無污染源,土地平整,集中連片的田塊,面積以0.7~3.3 hm2為宜。
1.2 田塊開挖
秋季水稻收割后對選擇的田塊開展田間工程改造,使用機械在田塊四周開成環溝,溝寬1.5~2.0 m、深0.8 m左右,蝦溝養殖面積控制在總面積的10%以內。埋設直徑為15~20 cm的PVC進、出水管;田塊相通,進水時整個種養區域形成微循環流水。利用挖溝的土對田埂進行加寬加高加固,做到田塊保水0.6 m以上,環溝可在高溫季節為小龍蝦提供遮蔭、隱蔽和脫殼場所,烤田時便于小龍蝦進入,并可保證種蝦秋冬存田數量,為第2年養殖提供所需的小龍蝦苗種。
1.3 田塊消毒
蝦苗投放前15 d對蝦溝及田塊消毒,消毒藥物為30%含氯生石灰,用量225 kg/hm2,清塘目的主要是有效殺滅田中敵害生物和病原體。7 d后在田塊中注入新水,注水時用100目的網布過濾,防止小雜魚魚卵進入田塊。
2 布置防逃設施
種養區域外圍用4 cm×10 cm×200 cm木樁布置防盜隔離設施,木樁之間安置高速圍網片。小龍蝦養殖防逃設施選用網布和塑料薄膜,防逃設施高度為40 cm,在網布上端縫制寬20 cm的塑料薄膜。
3 布置網格化防鳥設施
為了防止飛鳥對小龍蝦的傷害,種養區域布置網格化防鳥設施,利用4 cm×10 cm×200 cm木樁,結合田塊,每3~4 m栽1根,用3 mm玻璃絲呈“井”字形拉緊,能有效地阻止飛鳥下田傷害小龍蝦。
4 田塊施肥
田塊消毒后可進行施肥,使用發酵過的有機肥料3 000~4 500 kg/hm2均勻施在田面上,干田或淺水施肥均可。淺水施肥以田面水深不超過15~20 cm為宜。施肥后用旋耕機對田塊進行旋耕,將稻草、有機肥以及土壤攪拌均勻,既有利于疏松土壤又可加快稻草腐熟,既便于水生生物生長又有利于水草栽植后快速生長。同時在小龍蝦飼養過程中要適時追肥,便于浮游生物和水草的持續生長,一般每20 d施追肥1次,追肥以生物肥料為主,施肥量視池水肥瘦程度而定,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 cm左右為宜[1]。
5 水草栽培
水草在小龍蝦養殖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水草是小龍蝦的優質餌料,可補充大量維生素;水草能凈化水質,改善水體環境;水草能為小龍蝦提供隱蔽棲息場所,減少敵害生物或同類的殘殺。3月上旬,在田板上種植輪葉黑藻芽孢30 kg/hm2,在稻田環溝栽植伊樂藻。種植水草要分布均勻、密度適中,達到小龍蝦正常生長季節覆蓋率,即70%。
6 蝦苗投放
苗種投放時間一般從4月初開始,蝦苗以人工繁育的苗種為宜,投放規格為160~200只/kg蝦苗9萬~12萬只/hm2,同一田塊投放的蝦苗要求規格整齊,附肢齊全,無病無傷,且一次性放足。投放龍蝦苗種時,要將蝦苗浸泡2~3 min,再瀝水3~5 min,反復2~3次,讓蝦苗吸足水份后再沿田塊四周均勻放養。
7 飼料投喂
小龍蝦的主要飼料為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投喂的配合飼料要營養全面,盡量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早期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后期在18:00以后投喂。每天的投餌量應控制在存田龍蝦體重總量的3%~5%,約37.5 kg/hm2,以吃完不留殘餌為準。待水草豐厚之后,停止飼料投喂,減少成本投入。如果前期有機肥施用充足,培育大批枝角類、橈足類以及底棲生物,水草栽培合理且覆蓋率達到70%,可大大減少飼料的使用量[2]。
8 日常管理
每天堅持巡池3次,早晨觀察小龍蝦活動情況及防逃設備是否損壞,如發現小龍蝦上岸或趴在水草上驅趕也不肯入水,則應檢查水體是否缺氧或水質變壞等,并采取相應措施。中午觀察水色變化和水草生長情況,以決定是否施肥或者減草,pH值保持在7.5左右,池塘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透明度以35 cm左右為宜。早春保持淺水位,促進水草快速生長;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逐漸加深池水,以稻田田面最深水深不超過0.8 m。6~10 d適時排水、進水,換水量控制在1/3~1/4之間,水位要保持相對穩定,不可忽高忽低,以免影響小龍蝦生長。每10~15 d改底1次,減少底層因有機物過多而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用含氯生石灰45 kg/hm2進行潑灑,以調節水質,促使蝦稻田水草豐滿、蝦苗能夠茁壯成長。 晚上觀察龍蝦吃食情況,決定飼料投喂量和食物搭配。
9 蝦病防治
蝦病防治應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蝦池應定期消毒,一般每隔15~20 d用氯制劑或者碘制劑消毒1次。水質調節以EM菌等生物制劑為主,底質不好可用改底藥物處理。蝦料中定期添加復合維生素,以有效提高龍蝦免疫力和預防蝦病。
10 捕撈上市
蝦—稻連作模式下小龍蝦起捕時間應集中在5月至6月中下旬。一般采用蝦籠(地籠)進行誘捕,將已成熟的小龍蝦捕撈上市。
11 水稻栽插與管理
11.1 水稻種植
選擇病害少、不易倒伏、產量高的晚稻品種,5月中下旬開始育秧,6月中下旬排出田面水,小龍蝦捕撈結束后,剩余的部分龍蝦進入田塊四周環溝,可作為第2年種蝦留田。如果田面水草、雜草多,可用旋耕機對田塊進行旋耕,采用機械栽插水稻[3]。
11.2 烤田
秧苗栽插20 d左右緩緩排出田面留水,讓蝦進入溝內,烤田2周左右。
11.3 水稻病蟲害防治
以生物防控為主,生態種養區布置頻振式殺蟲燈118盞。養殖小龍蝦的稻田由于小龍蝦攝食雜草和有害動物蟲卵,水稻病蟲害相對較少。如果發生病蟲害可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物康寬防治1~2次。
11.4 水稻收割
10月中下旬開始機械收割稻谷,并將秸稈還田,留茬40~50 cm。收割結束后旋耕田塊,將水加深至30 cm,及時移栽伊樂藻[4]。
12 秋繁管理
10月中下旬水稻收割后對養殖田塊施用有機肥并進行旋耕處理,注入新水,培育輪蟲等浮游生物,此時親蝦交配抱卵,孵化蝦苗,要注意加強飼料投喂力度,確保親蝦和苗種營養需求。冬季小龍蝦入洞越冬,第2年開春水溫達到15 ℃以上時蝦苗出洞,進入飼養管理階段。
13 管理措施
13.1 物聯網監控
建設一套科技含量較高的稻田綜合種養物聯網遠程控制系統,通過物聯網在稻田綜合種養池部署水質監測設備、水位與水溫傳感器和智能攝像頭,實現對溶解氧、pH值、水溫、水位水質和環境參數以及周邊狀況的實時顯示,養殖人員可以通過現場設備或網絡終端對增氧、投料等飼養設備進行網絡、手動、手機遠程控制,做到適時監控,降低種養管理成本,增加效益。
13.2 落實生產責任制
建立健全生產制度,加強領導,實行按片分組,落實各個帶班負責人,責任落實到各組,對生產工人實行基本工資與小龍蝦生產量掛鉤,全面落實生產責任制。
14 收獲情況
小龍蝦平均產量1 800 kg/hm2,水稻平均產量7 500 kg/hm2,小龍蝦按40元/kg計,水稻按2.9元/kg計,綜合產值達93 750元/hm2。扣除成本,效益為39 000元/hm2。同時減少化肥使用量50%,減少農藥使用量70%,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15 參考文獻
[1] 黃富強,米長生,王曉鵬,等.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優勢及綜合配套技術[J].北方水稻,2016,46(2):43-45.
[2] 宋傳寶,李海洋,蔣陽陽.沿淮地區稻蝦共作模式技術總結[J].科學養魚,2017(5):35-36.
[3] 汪本福,楊志勇,張枝盛,等.基于稻蝦共作模式的水稻綠色生產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7(24):4711-4713.
[4] 耿宜俊,李應森.小龍蝦、水稻共作技術[J].農家致富,2010(1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