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源
【摘要】:國家將文化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教育經費的大幅增加,高校應順應局勢,建立與健全檔案機構設施,配備專業的檔案專業人士,打造有高校特色的檔案文化,本文從檔案文化的定義、特征、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加強檔案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初淺的探索。
【關鍵詞】:檔案 檔案文化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education funds, Colleges manager should establish their special Archives culture, the author hope to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archival culture.
Keywords: Archives, Archives culture.
一、檔案、檔案文化的定義
中國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總則第二條規定,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化、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梢钥闯觯瑱n案保存著人類歷史發展進程,記錄著歷史傳承與轉折,以文字、圖像的形式真實記載著人類寶貴經驗、智慧結晶、內涵成果。而文化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指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的一種社會現象或歷史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檔案也是一種文化,檔案實體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即顯性檔案文化,亦稱狹義檔案文化;而檔案活動相關的檔案觀念、檔案理論,是一種隱性檔案文化,亦稱為廣義的檔案文化。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家已經把文化發展提升到一種戰略高度。2017年10月14中國山東濟南召開的MSIE會議提到高校檔案管理文化是其辦學理念和文化內涵的直接體現。湖北大學任漢中先生于2012年用了大量篇幅對檔案文化的概念和定義進行探討,他說,檔案文化就是某一歷史時期某一特定群體的檔案意識,以及在這種意識指導下的有關檔案的行為方式和物化成果的總和,還包括社會總體文化作用于檔案而產生的文化總功能。
二、高校檔案文化與高校文化
高等學校檔案簡稱高等檔案,教育部令27號第二條規定高等學校檔案簡稱高校檔案,是指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載體的歷史記錄。
高等檔案文化不是高等學校檔案和高等學校文化的簡單疊加,是高校檔案工作人員在檔案軟硬件設施等實體建設,對本校檔案的收集整理和檔案產品的開發利用中形成檔案管理創新經驗方式以及檔案工作者所體現的一種專業素養、檔案價值意識形態,進而與高校文化沉淀與研究產生的以高校檔案為核心的高校特定的全部文化現象。
高校文化是高校辦校過程中經過長期處于同樣的條件與環境所呈現出來能傳承和教化的一種特有思維與行為方式。高校檔案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通過開發利用檔案文化,利用創新理念與技術科學管理和整理,添加新的檔案內容,形成新的檔案形式,打造具有特色的高校文化。高校文化的傳播與創造需要檔案文化作為基礎,而檔案文化的發展與創造局限于高校文化的整體基調,檔案文化可以理解為高校文化的子文化,兩者在特定時期是相生的。
三、檔案文化的特性
高校檔案一般從科研、干部、學生、基建等方面分類,以文書、實物、照片等形式歸類,保留高校獲得的重大獎項,記錄大量的原始性校史資料,包括獎杯、書畫、證章等實物。內容可涉及文學、美學、史學、社會學、建筑學等各個學科領域,學校名人、校友資料、校際交流、學校建筑等文物。
檔案的本質屬性是原始的歷史記錄,體現在檔案的原始性與記錄性。例如古代檔案大致有公務文書、籍賬、律法、輿圖、甲案、譜牒六大類,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詳于政事而略于文化”。常規分類可分為文字、圖形、音像三種,目前在我國,通常將檔案分為科學技術檔案、專門檔案和聲像檔案??梢?,檔案有其客觀公正以及獨特的權威性,相對穩定的傳承性,明顯的主流文化認同性,內容豐富的知識性,文化體系的先進性。
檔案文化包括檔案文化特征、結構,模式,功能以及生態環境。檔案文化蘊含著民族精神、國家歷史、文明歷程,檔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媒介價值、社會教育價值、藝術鑒賞價值,作為一種典型的信息類資源,發揮著它獨特的文化記憶、存儲、傳播以及文化教育、發展、休閑等功能。檔案文化的價值是檔案文化所表現出的對于檔案保護、利用與管理的意義,或對于文化建設的意義,甚至可以認為是檔案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對檔案學、文化學的重用作用。
高校檔案文化的社會傳播價值,傳承高校文化沉淀,通過良好的傳播方式,面向社會,面對公眾,不斷拓寬檔案文化的傳播范圍,深化檔案文化對社會公眾的影響。檔案機構應該加強檔案領導力,增強檔案專業人士隊伍,創新檔案工作理念與服務機制,優化與整合資源結構,與高校相關行政部門協同配合,尋求媒體新技術,打破坐等上門、被動收藏的文化形態,具備敏銳的資料開發利用意識,注重傳播效果,打造檔案文化精品,進一步提升高校檔案文化在高校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
四、檔案文化的開發利用
檔案利用,是檔案利用者通過檔案利用工作系統查找、利用檔案信息,對檔案的閱覽、復制和摘錄,滿足其利用需求的行為過程,也是檔案信息資源潛在的利用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檔案利用是檔案整個過程中最終環節,國家政府,以及檔案館工作人員,為檔案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 檔案安全保護最終目標就是能服務于現代化建設,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人民群眾。
高校檔案利用過程中認知還存在重藏輕用局限,對檔案的開發利用重視度欠缺,且載體多局限于紙質案卷或書籍,普通使用者對開放政策了解較少,處處受限導致體驗感喪失。
高校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存在不平衡性,分為重視開發、一般性開發及沒有開發三種。重視開發利用的高校利用圖書館、校史陳列館等自行管理檔案,一般都有專門的工作機構和人員,形成了眾多的文化產品。如校史,大學志及教育發展史等。一般的利用校慶臨時出版,其它就做基本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高校檔案部門與外界接觸不多,無為無位,人力財力物力上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專門配備檔案館的高校不多,如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上海中醫藥大學等也有自己的檔案室,而更多的高校硬件設施欠缺,檔案任意堆放。另外一方面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存在局限性,專業不對口,年齡偏大。大部分學校沒有將檔案工作提上議程,只配備一些退休人員或無資質人員看管,缺乏對檔案工作的重視度,缺乏整體規劃、良好的工作考核與評估機制。
五、加強檔案文化建設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開發檔案文化資源成為當下檔案信息服務新契機,數字檔案館,虛擬檔案館,智慧校園等概念應運而生,信息社會下對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利用需求日益增長,高校檔案機構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實現檔案管理的現代化,進一步實現開放檔案的電子化,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配備必要的設施,建設和加強數字檔案館建設。
高校檔案機構有必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密切跟進學校日常工作,與學校發展同頻共振,將師生當作最主要的檔案用戶群體,打造覆蓋廣大師生的檔案資源體系,根據教學科研和工作需要的需要,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利用檔案館未開放的檔案,可與博物館、紀念館、校史館等聯合舉辦校史展覽,強化校友機制,邀請杰出校友開展專題講座,共同編輯出版有關史料或者進行史料研究。全校發行校史并寄送校友,同時交檔案機構歸檔,做到始于檔案,歸于檔案。
黨中央提出檔案三大體系建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檔案文化利用的重視。檔案文化利用近幾年來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檔案文化利用已經從冷門行業,逐漸成為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校檔案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引進專業檔案背景知識管理人才與新媒體技術開發技術人才,發展壯大基建工程兼職檔案管理人員隊伍。配備工作人員開展主動的檔案信息服務。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依法開展檔案利用工作;二是要主動和及時開展檔案利用工作;三是要不斷完善檔案服務方式和手段;四是做有心人,掌握本單位近期的重點工作、重大活動,據此開展檔案利用。
【參考文獻】
【1】任漢中.一個十分糾結的論題—淺述檔案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J].檔案管理,2012,(2):10-13.
【2】涂上飆.高校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不平衡性及改進對策[J],2017年.
【3】 賀纏虎.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探析[J].檔案天地,2014年.
【4】胡振榮.檔案部門要積極開展公務活動中形成的禮品檔案的接收管理工作[J].檔案時空,2011年.
【5】彭云新.歷史條件下高校檔案管理的信息化與法制化[J].企業導報,2010年.
【6】倪麗娟,曹玉.信息文明時代檔案文化建設現狀反思[J].檔案管理,2013年.
【7】田婷.探索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J].山東檔案.
【8】XIAOXIANG LI. A Brief Analysis of Archives Management Culture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MSIE 2017)[C].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