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鵬
摘 要:“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兩個輝煌時期,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王朝盛世。但是,他們衰落的原因也驚人的相似,兩大王朝在體制上不約而同地走向了僵化保護、拒絕變革的地步,這個根本原因不但導致了它們的社會結構固化,內部無法進行有效的流動,也在社會思想層面帶來保守自閉的觀念,最終導致了朝代從繁榮走向衰落。
關鍵詞:盛世;體制;社會結構;思想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自秦始皇開創了第一個封建制王朝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殫精極慮,為維持其基業做出了多方努力,開創了不少盛世之舉。“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即是這些王朝的巔峰表現。但是,不管大唐和大清盛世期間如何輝煌,它們的繼任者在放肆享受了前代創造的成果后,無可奈何地從繁榮走向了衰落,最終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作為歷史愛好者,本文在此將兩個王朝放到一起對比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其背后的深層原因,以此得出一些共性的啟示。
1 體制:僵化而不變革
體制是一個王朝生存的根本,唐王朝和清王朝盡管隔了近千年,但是在體制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雄才大略的領袖人物、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清正廉潔的政治環境等,這些舉措是造成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導致衰落方面,他們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眾所周知,“開元盛世”的出現得益于自唐太宗、高宗、武則天當政時期的勵精圖治,以致于到唐玄宗開元時期,國庫豐盈、人民物質生活富足。“康乾盛世”則得益于康熙在位六十年和雍正在位十年的奮發圖強,及至乾隆在位后,文治武功、經濟繁榮。可以說,兩個盛世都建立在祖業的積累之上,是一種坐享其成的繁榮。
但是,也正因為長時期的平穩發展,導致整個王朝的官僚體系非常穩固,這種穩固固然有其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即從長遠看內部很難產生新的動力和活力,官員的思想處于僵化和封閉狀態。盛世長時期的繁榮也抬高了統治階層的心理優越感,放松了對官員的管制和約束,而官員自身也不再追求良將賢臣的道德標準,結果腐敗成風,蛀空了王朝的統治基礎。古語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不管是盛唐,還是大清,都忽視了變革的力量,任由自己的根基慢慢腐爛。因此,一旦出現外力的推動,王朝轟然坍塌就在所難免。
2 社會結構:固化而難以流動
“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的社會結構固化也是兩個王朝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歷朝歷代的社會構成都離不開上、中、下層之間的相互流動,這是社會結構自我調節的機制之一。唐、清時期,社會結構非常類似,上層是官僚集團,中層是城市里面的有產者和農村的自耕農,下層則是佃戶。在封建社會中,這幾個階層呈現出非常相似的特點,即短時期內看比較穩固,長久看則一直處在頻繁的流動中,這種流動是社會運轉的動力之一,也是社會活力的重要構成因素。
在整體的流動趨勢下,處在統治基礎上層的官僚集團流動尤其頻繁。官僚集團又被稱為精英集團,主要是地主、士紳與官僚構成。這三個社會階層之間存在著相對頻繁的橫向流動,科舉考試就是維持這個流動的最重要特點。但是,在盛世時期,因為國家表面的長治久安和體制帶來的腐敗,社會的階層流動日漸緩慢,已經無力推動社會向高效、快速發展。16世紀的亞當·斯密在研究了中國的社會現狀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中國歷來就是世界上一個頂富裕,也是一個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奮而人口眾多的國家。可是看來她長久以來已在停滯狀態[1]。這種停滯狀態不但在“開元盛世”存在,在近千年后的“康乾盛世”也存在。停滯造就了社會的了無生氣,很容易遭受外在的破壞力量。
3 思想:停滯而不內省
社會思想是一個朝代心態的反映。在中國歷史上,因朝代各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因素形成的獨特環境,每個朝代的社會思想也具有跟朝代相符合的特點。譬如盛唐,在結束了前朝四分五裂的狀態后,統治者居安思危,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比如擴大了疆域面積,降服了周邊小國;注重發展經濟,使百姓安居樂業;重視發展文化,造成文化的繁榮燦爛。這種超越前代的成就,讓處在盛世時期的群體變得無比自信,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思想,這個思想不但使他們蔑視前人創造的成就,而且使他們長久地沉浸在自己的榮耀中,從不進行內心的反省。
同理,“康乾盛世”時期也不例外。乾隆皇帝時期,人口激增,國泰民安,經濟富庶,從皇帝到下層官僚,奢侈風盛行,成為整個社會的流行風尚,這種結果,使得皇帝既不能從善如流,如1790年禮部侍郎尹壯圖上疏“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商民半皆蹙額興嘆”[2],結果乾隆勃然大怒,重懲尹壯圖;又如接待英國使者馬戛爾尼等人時,強行讓其行駛跪拜禮[3];又不能反省自身,如六次下江南,消耗了無數的民脂民膏,給當地百姓造成了眾多苦難,但皇帝不吸取教訓,反而視為人生樂趣,可謂將驕奢淫逸發展到極致。這種驕傲自滿又不思進取的心態,成為帝國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雖然王朝的衰敗是歷史的規律,但是,在衰敗中總結教訓,是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均代表了封建王朝所能創造出來的最高成就,但是,成就之后的轟然崩塌,不但顯示了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和桎梏性,而且給后世帶來了鮮活的經驗和教訓,值得警醒和反思。
參考文獻
[1]黃仁宇.中國大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p156.
[2]魏克威.乾嘉時期的吏治腐敗與清王朝的衰亡[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1999(7).
[3]王金山.馬戛爾尼出使何以失敗?[N].中國文化報.2013-12-16.
作者簡介
王世鵬(2001.8—),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咸陽百靈中學高三文科班,特長:寫作、古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