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照
摘 要:現代隱喻研究表明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過程。以《毛澤東詩詞》中的《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為例,通過譯本,將概念整合理論運用到探尋隱喻分析,隱喻翻譯策略之中,并驗證概念整合理論的強大解釋力。
關鍵詞:概念整合理論;隱喻;翻譯策略;《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
引言
翻譯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將一種語言映射轉述成另一種語言的認知活動[1]。以《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為例,對毛澤東詩詞中的隱喻進行認知學的闡釋探尋出主要的可行性的策略來處理隱喻翻譯。
1.概念整合及隱喻翻譯的實質
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語言的意義建構過程中體現出的普遍的認知過程,是認知語言學的新發展。其研究涉及到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概念整合空間是多維的;(2)整合過程是有序的;(3)概念整合離不開有形支點;(4)整合與分割是相對的;(5)文化、感情因素對概念整合的影響[2]。其以心智空間為基本單位,心智空間是人們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目的而建構的小概念包,如時間概念、空間概念、愿望概念等[3]。概念整合涉及多個空間,分別通過輸入空間Ⅰ(input space Ⅰ)、輸入空間Ⅱ(input space Ⅱ)、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合成空間(blending space)構建話語意義。其中,輸入空間Ⅰ和輸入空間Ⅱ激活后其中對應的元素會出現部分映射,其共有的結構與信息被投射到類屬空間,并再次進行組合、匹配,最終形成層創結構。
紐馬克曾經說過,對于一個文本,翻譯的中心問題是翻譯方法的選擇;尤其最為凸顯的問題是隱喻的翻譯[4]。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包括隱喻)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翻譯,是建立在人類相同的認知心理基礎上的[5]。
2.《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原詞及英譯
《毛澤東詩詞》中就存在著大量隱喻,對于詩詞中隱喻的翻譯需體現譯者對語言和文化的協調。本文以許淵沖教授的譯文版本來分析《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中隱喻的英譯。原詞如下: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蹁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Reply to Mr.Liu Yazi Tune:“Sand of silk—Washing stream”
Dawn came late to Crimson Land drowned in long,long night:
Demons and monsters danced for ages in great delight,
Five hundred million people yearned to reunite.
At the cocks clarion call the world sees broad daylight:
Music plays far and near,songs from Yutian come here,
Our poets verve attains an unprecedented hight.
(Xu Yuanchongs version)[6]
3.《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中的隱喻分析及翻譯策略
隱喻的表達可以體現在語言的不同層面:詞組、短語、句子甚至是語篇[7]。現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中的隱喻進行分析,然后總結主要的可行性的翻譯策略。
3.1 隱喻分析
隱喻的理解首先來自于輸入空間Ⅰ和輸入空間Ⅱ的激活。源語空間中,“長夜”、“魔怪”、“一唱雄雞”、“天下白”;對應著“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敵人等的橫行肆虐”、“ 共產黨所創立的新中國乾坤朗朗的氣象”。輸入空間Ⅱ中的元素與輸入空間Ⅰ有部分重合:長夜難明;赤縣天;魔怪;舞蹁躚;一唱雄雞;天下白。兩個空間相互映射,共有的信息被投射到類屬空間,類屬空間中更加明確地反映出本體與喻體的關系。再經整合過程,兩個輸入空間的內容有選擇的投射至合成空間,最后通過人們長期記憶中的信息模塊的作用下進行組合、關聯,形成了層創機構中的新意和深層含義:舊中國與新中國的鮮明對比及中國百年近代史。
3.2 隱喻翻譯策略
《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原詞上闋中“長夜難明”、“魔怪”、“舞蹁躚”,許譯為Dawn came late drowned in long,long night:/ Demons and monsters/ danced in great delight,下闋中“一唱雄雞天下白”譯為At the cocks clarion call the world sees broad daylight,分析以上譯句可知,許的譯文中對喻體都進行了保留,并以直譯的形式與原詞內容對等。
4.結語
《浣溪沙 和柳亞子先生》的英語譯本以嫻熟的語言技巧,準確無誤的語言表達,真實再現出原詞內容。譯本中,對詞中隱喻進行翻譯時,翻譯家又利用了直譯,保留喻體的方式。通過對譯本中關于隱喻的譯文分析,概念整合理論作用于語料分析,可以使《毛澤東詩詞》譯本中的隱喻在一定程度上得出合理的解釋。
參考文獻
[1]王寅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 中國翻譯,2005(9)p.6
[2]王晶芝,朱淑華 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雪萊詩歌通感隱喻探析[J].外語學刊,2013(3)
[3]馬榮 概念整合理論的基本原理探討[J.] 廣西社會科學,2001(1)
[4]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p.104
[5]肖坤學 論隱喻的認知性質與隱喻翻譯的認知取向[J.] 外語學刊,2005(5)
[6]許淵沖 毛澤東詩詞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p.65
[7]嚴世清,董宏樂,吳蔚 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pp.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