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民商行為緊密結合,電子票據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被廣泛運用于票據流通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電子票據在方便人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立法的滯后與不周延也為電子票據的發展與應用帶來了不少阻礙,如電子票據因為缺少相關法律的支撐,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可度仍然較低;在目前銀行實際操控電子票據的情況下,交易雙方一旦發生糾紛便會存在取證難的問題;現代科技帶來的信息泄露風險,如病毒、黑客入侵,一旦發生將會造成巨額經濟損失。要解決這些問題的當務之急便是構建我國電子票據制度,完善電子票據立法,明確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電子票據的相關法律行為有法可依,從而更好的利用電子票據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一、電子票據的基本概念
我國《票據法》于1995年頒布,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立法者未曾考慮到電子票據的法律適用問題,因此對電子票據一直沒有一個專門的規定,國內外學者對于電子票據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但從票據的定義來看,票據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票據指的是出票人依票據法簽發的,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在見票時或票載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種有價證券。而電子票據是一種新型電子支付手段,它以數據電文為載體,由出票人依靠一定的網絡平臺簽發的,通知銀行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貨幣給受益人的電子指令,將從而資金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在不同賬戶間轉移,實現票據流通功能。
二、電子票據立法現狀與挑戰
我國于上世紀90年代頒布的《票據法》目前依然是電子票據的依托,但受制于時代的局限性,《票據法》對于電子票據的規定尚屬空白。1996年我國借助于從美國引進的第一臺圖像支票清分機,實現了票據結算階段的電子化。之后電子票據便迅速發展,2003年全國統一的網絡化票據市場服務平臺中國票據網正式運行,為了解決當時出現的電子商務的身份問題,《電子簽名法》應運而生,確立了電子數據與紙質數據、電子簽名與實體簽名相同的法律地位,促使了第一張電子票據——“票據通”的誕生。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票據的流通,銀監會、央行等部門于2005年相繼頒布了《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電子支付指引》,規定電子支付指令與紙質支付憑證相同的法律效力。此后,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國內銀行陸續推出了本行內電子票據業務,電子票據進一步發展,但在跨行流通領域仍然受到不少限制。在此背景下,央行頒布了《電子商業匯票管理辦法》,使得企業與銀行使用匯票時多了一道保障,但央行的《辦法》始終屬于部門規章,在于《票據法》關于電子票據效力的沖突上電子票款相關問題的法律地位仍得不到確認,且該《辦法》的適用范圍還局限在匯票領域。因此可以說至今為止,關于電子票據的有關立法無論在法律效力、適用范圍、詳細程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三、電子票據法律制度的構建相關立法的完善
1.電子票據立法模式
最初的票據只流通與商人之間,票據行為是一種商事行為,因此許多國家都在商法中規定票據。在現代,票據的適用范圍雖然早已不限于商人,但商人與企業在交易中使用票據仍然屬于最普遍的情形,因此票據應當屬于商法的范疇,是以調整票據關系為對象的特別商法,是商法的部門法。而電子票據作為票據的一種,應當將《票據法》擴充,直接把電子票據納入《票據法》,明確電子票據的法律地位。
2.電子票據當事人
除了傳統票據法意義上的當事人之外,電子票據的流通增加了兩個不可或缺的主體,即票據交換中心和電子認證機構。
①關于電子票據交換平臺,我國還沒有類似機構的建立,但結合臺灣地區的電子票據交換所可以了解到,電子票據交換平臺是一種為了保證電子票據流通中的安全性而設立的機構,它能夠記錄票據流通的全過程,因此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實現票據的出票、保證、背書、承兌、付款等功能,使得票據流通的全過程公開透明,且這樣一個系統又能利用每張票據的獨特標識為票據信息提供查詢渠道,從而在票據法律關系產生前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法律關系產生糾紛后又能提供法律認可的取證方式,全方位保證票據流通的安全。
②關于電子認證機構,出于促進票據流通的需要,電子票據舍棄了以往面對面的交易模式,使得身份確認成為難題,如何確保票據當事人的身份,或者說確保票據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是電子認證機構所要解決的問題。電子認證機構可以通過對公開密鑰進行辨別認證,票據當事人持有私鑰,公鑰私鑰無法互相計算得出,由電子認證機構的公鑰加密的密文,只有私鑰擁有者才能解密。這樣公私鑰的私有性、保密性也就表明了用戶的身份特征,確保了當事人的身份。因此一方面電子認證機構有權要求客戶提供真實的信息資料,收取相關費用,并對客戶因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失要求賠償;另一方面認證機構也負有信息披露義務,并確保信息安全。
③關于網上銀行,票據流通過程中,網上銀行有權要求客戶提供身份證明資料,按時存足指令的資金,支付相關費用,同時銀行承擔著保證交易安全的義務以及保證客戶知情權的義務,另外,銀行也應當合理保存客戶的相關資料和認證數據。而如果銀行因過錯造成客戶損失的,應當按法律規定或約定承擔賠償責任。
四、法律責任
根據上述幾大主體及其之間的關系,電子票據流通過程中必可避免的會產生一系列的法律糾紛,如認證機構信息泄露、電子票據發送錯誤等。而電子票據相關主體的責任總的來說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這些法律應當就電子票據出現后所產生的問題,根據主體的不同、造成經濟損失的大小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規定,彌補目前的立法空白。
五、總結
電子票據是網絡時代經濟發展的產物,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便捷、安全的特點,因此它有利于票據的流通,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同時完全線上交易的模式也為電子票據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而原有的法律制度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電子票據的交易方式。因此為了更好的促進電子票據的發展,還應寄希望于立法者,通過建立權威的電子票據法律制度,使得電子票據活動有法可依。
作者簡介:曹佳靖,1997年出生,女,本科學歷,單位中國礦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