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妮
【摘要】:《論語·公冶長》中“宰予晝寢”一章引起了歷代學者的爭議,而后代文學作品對此也頗有新解。由中唐興起至宋朝大盛的士人晝寢詩,借晝寢宣揚閑適不爭的人生觀。明清小說筆記則完全脫離文本與孔子原意,以任性、戲謔的態度,隨性發揮,做出了反叛大膽的個性化解讀。后代文學中的“宰予晝寢”體現了士人對于儒家經典的解讀與解構,以及對于儒家思想的思考與接受。
【關鍵詞】:宰予晝寢 晝寢詩 經典解構
對于《論語·公冶長》中“宰予晝寢”一章的理解,后代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為宰予不平者,認為孔子小題大做,如王充《論衡·問孔篇》:“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有支持孔子者,認為夫子之言實有深意,如朱熹《論語精義》:“宰予以言見取于圣人自其晝寢而夫子始不信其言,以其華而無實,不足以有行也。”關于“晝寢”二字詞義的理解也分出了晝眠說、畫寢說、晝居內寢說、午睡說、晝御說五大類,至今仍無定論。
而文人們從文學的角度出發,對其作出了更具趣味性的解讀。本文避開訓詁與考據,試從后代文學作品的另類解讀中,分析古代文人對“宰予晝寢”的評價及形成原因,或許可為《論語》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一、“宰予晝寢”與士人晝寢詩
周密《齊東野語》:
“飽食緩行初睡覺,一甌新茗侍兒煎。脫巾斜倚繩床坐,風送水聲來枕邊。”丁崖州詩也……及觀昌黎《語解》,亦云“晝寢”當作“畫寢”,字之誤也。宰予四科十哲,安得有“晝寢”之責?假或偃息,亦未至深誅,若然,則吾知免矣。”
先是舉了不少晝寢詩,又引名家談晝寢的言論,最后搬出“宰予晝寢”來,都是為了表現晝寢之美妙無窮與名正言順,為自己的晝寢“開脫”。
晝寢詩的發展有一條鮮明的軌跡,其出現和興盛與儒家思想的時代發展息息相關。魏晉前,儒學思想對文人的影響頗深,鮮有晝寢詩歌。魏晉時,莊老思想占據上風,士人以放蕩不羈為尚,《世說新語》中出現了不少名士高臥的故事,陶淵明也有“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的美文。中唐白居易寫了大量的晝寢詩,“食飽拂床臥,睡足起閑吟”等,表現了詩人醉心睡鄉,遠離名利的閑適心情,符合其“中隱”思想。
宋代開始出現了大量晝寢詩,究其原因,一是宋代文人待遇好,有時常晝寢的條件。二是受佛道影響,審美偏于清淡,思想更為多元,不拘泥于儒家經典,于是創作出了大量諸如晝寢詩一類重個人性情的詩歌。
二、古典小說中的“宰予晝寢”
清代王希廉說“從來傳奇小說,多托言于夢”,《古今小說評林》作者之一的著超說“小說寫夢,實常落套,且于辟除迷信四字,尤不相宜。中國小說,無一書不說夢。”有睡才有夢,說夢自然也離不開說睡。
清代文康在其小說《兒女英雄傳》之《緣起首回》中,自述幼時私塾讀書,讀到了“宰予晝寢”一章,就心生效仿,“偶然有些困倦,便把書丟過一邊,也學那圣門高弟隱幾而臥”,恍惚之間一路由人間走上天界,目睹帝釋天尊發落兒女英雄一樁公案,由此作為整部小說的開端。看來孔子之責不僅沒能以儆效尤,反而起到了使人心生效仿的反作用。
明末話本小說《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第四卷“宰予晝寢”。小說中宰予晝寢的原因是與子共辯論,不覺多言,受到孔子“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的批評,孔門弟子議論紛紛,宰予因而醒悟,慕黃帝之道,從睡鄉之學。并說“孔子猶恐他不能直證黑甜鄉,故把朽木糞土的譬喻提省他。子我自得了夫子喚省一番,于此道愈加精進”,由此說來,晝寢倒是受孔子支持的。
馮夢龍的《笑府》卷二中也有兩則與“晝寢”相關的笑話:
一師晝寢,及醒,謬言曰:“我乃夢周公也。”明晝,其徒效之。師以界方擊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見周公耳。”師曰:“周公何語?”答曰:“周公說,昨日并不曾會尊師。”
師喜晝寢,弟子曰:“‘宰予晝寢四字如何解?”師曰:“宰者,殺也;予者,我也;晝者,日中也;寢者,眠一覺也。”又問:“如何貫串?”曰:“便殺我也說不得,到日中定要眠一覺。”
這里為宰予辯護者的身份不是詩人、小說家,而是與孔子同為老師的私塾先生,由此可見犯困乃人之常情,師生都不可免。
三、另類解讀產生的原因
后代文學作品中對“宰予晝寢”的解讀為何會如此偏離孔子原意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二。
一是出于對經典顛覆結構的心理。唐人不拘于前人的闡釋,宋人常有自己的見解,于是韓愈劉敞“畫寢說”的盛行,為士人晝寢詩的發展掃除了思想障礙。而明清時期資本經濟開始萌芽,文人對思想自由更為向往,渴望擺脫禮教束縛,社會風氣也偏于享樂縱欲,肯定人類正常欲望之一的睡欲,甚至進一步將宰予推向睡鄉神壇,都帶有一種解放宣言式的狂歡意味。如果說宋代晝寢詩中隱藏的宰予形象是閑適淡然,那么明清小說中則是不羈放縱,并帶有些許挑釁,對“宰予晝寢”的解讀也更為反叛大膽。
二是晝寢這一行為本身就有豐富的藝術性與文化淵源,它不符合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性,因而具有一種不平常的審美。黃帝晝寢夢游華胥氏之國,于是垂手而天下治,滿足了后代士子對治國的愿望;楚襄王晝寢而有高唐的一番云雨,滿足了士人對艷遇的幻想。由晝寢而生的華胥夢和高唐夢是古代文人創作中常見的題材,晝寢這一不同尋常的行為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和生命力。
總之,后代文學作品對“宰予晝寢”的解讀出于文人或閑適或叛逆的心理,讀者應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待。
【參考文獻】
【1】程地宇.高唐夢非白日夢——關于晝寢、晝夢與白日夢的文化解讀【J】.重慶社會科學,2006(1):29
【2】曹逸梅.午枕的倫理:晝寢詩文化內涵的唐宋轉型【J】.文學遺產,2014(6):64
【3】朱銳泉.晝寢與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白日夢【J】.古典文學知識,201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