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格奧爾格·盧卡奇在吸取馬克思異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環境下所存在的種種社會弊端,給后世以很大啟發,因此對盧卡奇物化觀的研究有著消除異化的現代意義。
【關鍵詞】:盧卡奇 物化 本質
一個多世紀以來,哲學家對異化理論的研究從沒有停止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所受的異化程度并沒有明顯的減輕,特別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在現代高科技產品和互聯網力量的影響下,更為加重。如何最大可能性的擺脫異化,依然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更是人類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終極探尋。
1.盧卡奇物化觀念的內涵
盧卡奇物化理論的來源是馬、恩的《資本論》,但從廣義上來分析,盧卡奇物化論還與狄爾秦、齊美爾、馬克斯·韋伯和黑格爾等的思想有著密切關系,更與所處時代的人們的生存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對當時社會人們生存現狀的思考。以下我們從幾個方面對盧卡奇的物化理論進行闡述。
盧卡奇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再加之自身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他深入研究和總結了黑格爾絕對精神異化理論和馬、恩的《資本論》,而后對異化問題有了個人的看法,并進行發揮,開創性的提出了物化理論。從而對異化問題的研究便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和更深的領域。盧卡奇通過對馬克思關于商品經濟結構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又在自身對物化掌握的基礎上,而進一步對物化的結構和內涵進行確證。特別是在研讀馬、恩的《資本論》后,對馬克思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創造性的提出了物化理論。在盧卡奇的著作《歷史和階級意識》中,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表述,并給物化下了明確的定義。他認為物化就是人們通過生產活動創造的產品反過來成為支配和控制人的工具,使人被物所奴役,人和人之間變異為物與物的關系。用盧卡奇自己的話說,物化是“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由此得出,盧卡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現象的批判也是十分深刻的,物化的危害已經在當時的整個社會中流溢開來。
我們可以對盧卡奇的物化觀念做出進一步的闡釋,首先,從盧卡奇所認為的物化的客體來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物化現象是工人通過勞動而創造出來的商品發生了變異,所生產的商品不但沒能為生產者服務,為人們所享用,反而變成一種異己的力量與人相對立的局面。這些都是人們始料未及的,也違背了人們的初衷,商品不再依附于人,而是排斥人性的異己存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是,商品拜物教風行,商品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都發生著異化,無時不再束縛和約束著人類的活動,這種制約并不是秩序或道德上的,而著實是一種類似于摧殘和毀滅性的禁錮,在這里,人的類本質、主體性和價值性受到制約而難以發揮,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都利用物這個尺度作為標準,使人情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物的關系。物成為人的主宰,人的所有權利都已被物剝奪。推而廣之,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都陷入在扭曲和變異之下,理性也已經被物駕馭,而淪為物的工具,整個社會一片沉寂。正如盧卡奇所說:“在客觀方面是產生出一個由現成的物以及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構成的世界,它的規律雖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作為無法制服的、由自身發生作用的力量同人們相對立。”
其次,主觀上物化是主體的客體化和非人化。人在異化的條件下,一切都在物的控制之下,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完全喪失,成為被動的木偶。人的勞動不再是享受的生產和創造,而是制造出將要控制自身的被造物,對待這些,人類全無辦法,而是受客觀規律的統治。正像盧卡奇說的,主觀方面,商品經濟使人本身與人的活動相對立,而后和商品一樣的非人化,不再受人控制。
由此可見,在商品拜物教的影響和制約下,物化現象開始泛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異為物與物的關系。在這樣的境況之下,社會風氣會變得物欲橫流,人心冷漠,一切都以物為出發點和衡量尺度,所有的社會關系都開始嚴重變異,成為純粹的商品關系和物的關系。如馬克思所說,“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2.“物化”研究的現實意義
社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每一個社會形態都會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東西,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研究。了解和研究歷史的發展過程,可以讓我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當代的社會的建設中少走彎路。對“物化”問題的研究也是如此,探索人的類本質復歸之路,將給我們帶來更多值得借鑒的經驗,用之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發揮其價值。
2.1、物化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影響
在現階段,物化呈現出其特有的新形式,主要表現為在社會發展中,理念的缺失和發展方向的背離。當代社會的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為“發展異化”,這種發展異化集中表現在發展過程中主體與客體對立的矛盾,人作為主體而被慢慢淡化,物的統攝領域卻逐漸擴大,以至于發展的內涵被曲解。經濟建設上,在只注重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卻忽視了對資源的節約和對環境的保護,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很多無法挽回的破壞和惡果。長此以往,人們受社會大環境的侵蝕,內心的物欲不斷增長,而對自身的概念發生淡化。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應該意識到,要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并且高速的發展,僅在原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上是遠遠不夠的。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所以就要求我們深入開展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領悟理論的精髓,能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并能從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發掘精華,汲取力量,從而不斷地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新道路。
在新時期要繼續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注重民生問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來抵制異化的危害,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同時,在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牢記最終的發展目標,把人放在最高的高度。習總書記講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落下一個人。脫貧攻堅是當前的重中之重,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的重要性,也強調了人的主體性作用。發展的最終成果都為人自由合理的占有、支配和使用,人按照合類性或個體的意志自由的支配勞動產品,人類的勞動也將成為一個享受的過程,其他的一切生產都將為人的類本質而服務。
2.2、物化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
數百年來,物化現象在中西方都存在著,反映出一代代人的生活狀況,而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近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迅速,作為工人階級的勞動者的生活處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這一切變化僅僅只是停留在表層之上,物化并沒有被真正的消除。反而,隨著社會各方面的進步,物化現象以其更隱蔽的方式存在著,并依然在危害著人類社會。現代社會的繁華景象,是靠人們的非理性消費來支撐的。不少的人們非理性消費,盲目地購買商品,但他們并不是真正需要這些商品,他們的購物欲望則是由各式各樣的廣告和一些不負責任的虛假宣傳吸引起來的。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他們必須永無休止地賺錢,把成就感等同于金錢和消費的享樂,因而拜金主義無法避免。
就中國的市場經濟而言,也同樣充斥著異化現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機械化的分工忽視了個人的興趣愛好,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人的個性,使得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此外,在引進市場經濟的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或多或少的遭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毒害,再加上封建主義殘余的影響和浸染,人們普遍都處在彷徨、苦悶的狀態之下。這一切不僅僅是因為生產力的不發達所引起的固定化分工,更突現地表現于我們當代人普遍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方面的缺失。
因此,我們對物化問題時刻都要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認識,并要認真的進行研究和揚棄。要消除這種發展的物化,實現人和人類社會的穩步提高,我們就必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新措施。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路徑,并能運用到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建設上面。在經濟上我們要真正做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布局,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政治方面要反腐反貪,從注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和更加關注民生著手,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思想文化上,要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價值,尤其是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儒家經典文化更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其“仁愛”思想、“孝”文化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對解決社會中存在的蔑視自身和他人生命,人情的淡化冷漠,肆意破壞自然等問題極為有用,同時對人本性的復歸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我們要堅信物化的存在具有短暫性,而對物化的消除是必然的。然而,我們不能依賴物化的自行消解,而必須首先通過逐步發現和確證自身的類本質的存在,明確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同時,也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快生產力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胡大平.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耿培杰,男,1992年10月,河南滑縣人,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