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花草
【摘要】:苯教作為土生土長的藏族本土宗教。它的形成和發展對佛教在藏地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種貢獻重要體現在佛教對本教的儀式的繼承。其中苯教的“凈化儀式”就是一個重要貢獻。因此,分析和研究苯教的“凈化儀式”在佛教中的意義,除了對研究兩種宗教的關系外更有其現實價值。
【關鍵詞】:苯教 佛教 凈化儀式
苯教作為土生土長的藏族本土宗教。它對佛教在藏地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分析和研究苯教的“凈化儀式”除了學術價值更有現實意義。
一、苯教“凈化”儀式的概述
苯教的“凈化儀式”是苯教的各種儀式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和組成部分。首先對“凈化”一詞在宗教層面的含義以及為什么要凈化、怎樣凈化、具體凈化的內容等作了一下概述。
(一)、“凈化”一詞的含義及儀式的目的和任務
“凈化”一詞的含義在苯教的十二種“塞”里可以了解到。“塞”是所有驅魔凈化儀式的總稱。“塞”的字面含義具有“驅除”、凈化之意,其根本目的是消除貪欲之疾及由此產生的折磨群眾的痛苦。所以這種為眾生消除痛苦的目的也就決定了其根本任務,凈化和清除所有消極因素以恢復終生福祉。因此,作為“塞”中的“凈化”一詞和它的目的及任務也就不難理解,具有消除污穢、各類惑障和致命影響的含義及其任務。
(二)“凈化”儀式的內容
對以上“凈化”一詞和凈化儀式的目的任務了解之后,對“凈化儀式”的內容即具體需要“凈化”的問題。由于污穢會影響到人的生活和自身健康,從而會造成生活中的極度貧窮、疾病、戰爭、自然災害等。所以“凈化”造成這些原因的污穢:弒殺、非婚子女的降生、亂倫、兇兆、惡兆、突發事件、寡居、污穢能量的污染、爐灶的污染和暴力沖突等。
(三)、“凈化”儀式的方式
苯教的凈化儀式主要有三種:祛毒凈化、灑水凈化、煨桑儀式三種。這三種儀式也是藏傳佛教繼承苯教凈化儀式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更是信眾日常生活無法脫離的儀式。
1.去毒凈化
去毒凈化是舉行其他兩種凈化儀式的前提。首先,關于毒物的來源和具體消除的毒物在有關儀軌經文中說明它出自“岸”(Ngam)國,而對具體消除的毒物在《格闊桑瓦密法》中的一部經文就有提到:五毒、誓言毒、積怨之毒、弒殺之毒等。
2.“燦吹”儀式
“燦吹”儀式是意為用水凈化的儀式。“燦吹”專指灑凈水或灑其他芳香物質的凈化儀式。這種凈化儀式分為“白燦”和“紅燦”。而藏傳佛教主要吸收和借鑒的是苯教的“白燦”凈化儀式。“白燦”儀式的所需的相關準備有:把各種香料、藥物珍貴材料放在用珍貴材料制成的寶瓶的容器中用凈水和牛奶混合之。然后要用雪雞右翅蘸灑。關于記載“燦吹”的文獻有《世間總“堆”》、《格闊凈化“紅燦”儀式》、《西綽修行法本》中的《神王天空十贊》等。
3.煨桑儀式
“煨桑”一詞具有凈化、消除污穢之意。有關煨桑儀式的起源神話在《格闊除污桑祭文》、《焚香祭祀》、《神桑供贖大大禱文》等中有提到。
煨桑儀式的過程是儀式的一個重點。當去病免災時用禍災要用煙霧(煨桑)加以凈化。人們認為焚燒植物,特別是焚燒柏枝所產生的煙霧能凈化人所遭受的各種污穢。所以,柏樹是苯教的圣樹,常常被稱為眾神之長青柏樹。另外,煨桑時具體供奉的各種食物的要求詳細見這些詳細的見卡爾梅·桑丹堅參的《概述本教教義》這篇論文中。
二、苯教“凈化”儀式在佛教中的體現
正如同美教授在《西藏本教研究》一書中提到的:假如說藏傳佛教是一頭牦牛,那么,斯巴本就是藏傳佛教這頭牦牛賴以生存發展的羌塘草原。”藏傳佛教之所以在藏區迅速傳播和發展,其離不開苯教這一藏族土生土長的宗教。
(一)、對去毒儀式的借鑒
在藏傳佛教中苯教的去毒儀式主要體現在各種儀式的內容、目的、步驟、具體需要消除的毒物等上。
首先,去毒儀式是佛教各種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常見的儀式的結婚儀式、召福儀式、避災儀式、企盼豐收儀式和亡魂超度都需要進行去毒儀式。
其次,去毒儀式的過程是,在儀式舉行之前,要把確認的毒物準備好。當祭司開始誦經時,要把毒物放在一個長柄勺中焚燒,然后拿著勺子走到屋內各個角落,最后將它扔掉。其目的為凈身儀式的有效性。
最后,在去毒儀式中具體需要消除的毒物和儀式的最終目的相同。弒殺、消除寡居、爐灶的污染等污穢的最終目的是消除貪欲之疾及由此產生的折磨群眾的痛苦。
(二)、對“燦吹”儀式的借鑒
藏傳佛教對苯教凈水儀式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白燦”上。其中具體表現在目的、灌頂水或“甘露”代表的意義。
“燦吹”儀式中灌頂水或“甘露”,代表混在一起的二十五種寶瓶藥。包括五種藥物、五種香料、五種精華、五種谷物和五種珍貴物質,分別代表身、語、意、業、特質。最后,用孔雀翎可作為灑水撣子來使用。這些都與苯教“白燦”基本相同。從儀式目的上看,藏傳佛教所舉行的凈化儀式中基本都為消除人們積下的惡業及污穢而舉行的。
現在藏區,幾乎所有的儀式上都要舉行“燦吹”儀式,當儀式舉行前,由“俄巴”或喇嘛要向需要的凈化的家屬頭頂或各處點灑水奶混合液,此外,如結婚儀式等與古代苯教凈化儀式間的緊密聯系是顯而易見的。
(三)、對煨桑儀式的借鑒
藏傳佛教中的煨桑儀式是典型的苯教儀式的繼承和借鑒。雖然藏傳佛教稱煨桑儀式具有五官供養的功能等的新理解,但其根本目的舊離不開煨桑儀式的最初淵源和含義。
佛教儀軌經文對煨桑儀式的淵源、具體特征和目的也有記載;如蓮花生大師撰寫的《焚香祭祀》中提到的:“桑”來自天上。具有治愈功效的六種良藥,供奉青稞粉和酥油制成的切瑪、滾沸的牛奶和烤焦的食物。供奉芳香植物的桑煙,以凈化眾神和精靈。
除了儀軌經文的記載外還有一最為可靠論據,就是現藏區能看到的廣泛的煨桑儀式。這種煨桑儀式舉行的全過程,在“sangs rdzas”、插箭儀式、祈禱詞等都與原古象雄及苯教文化有密切的關系。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在《卡梅·桑丹堅參選集(下)》中有較為詳細的煨桑儀式研究。
三、苯教“凈化”儀式在佛教中的意義
(一)、對藏傳佛教自身的意義
通過以上對苯教的凈化儀式在佛教中的體現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苯教的這種凈化儀式已經融入于藏傳佛教的各個方面。
一方面,苯教的凈化儀式成為佛教在藏區生根發芽和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根據苯教凈化儀式的繁雜程序及豐富的內容,佛教在繼承的同時,很多都以原有的儀式過程和內容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再融入佛教思想來進行解釋。如煨桑儀式,在原有的解釋即桑煙能消除世間所有污穢及凈化惡業的基礎上,佛教又增加了桑煙的五官供養的功能,從而豐富和發展了藏傳佛教的內容。
(二)、現實意義
苯教的這種凈化儀式為藏傳佛教在藏區更好的適應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藏傳佛教之所以如此迅速又廣泛的在藏區能傳播和發展,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夠以具有濃厚藏文化特色的苯教作為它傳播、發展的基礎。從而普遍地被藏區民眾所接受,并滿足藏區民眾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從而也就適應了藏區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為民族內部關系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英]羅伯特·比爾著 向紅笳譯《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3。
【2】卡爾梅·桑丹堅參著 德康·索朗曲杰譯《卡爾梅·桑丹堅參選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11。
【3】曲杰·南喀諾布著 向紅笳 才讓太譯《苯教與西藏神話的起源》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5。
基金項目: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CX2018SP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