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超
摘 要:土地資源急劇短缺的現在,土地復墾可以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關鍵詞:土地復墾;生態保護
迄今為止,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1]。開展土地復墾的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土地復墾工作的開展,可以高效的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恢復土地之前的生態功能和生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土地資源的壓力。
1 土地復墾的內涵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土地復墾的內涵
土地復墾,重點強調的就是“復墾”,就是對破壞的土地進行重新開墾,使得破壞的土地恢復到為破壞之前的狀態。在形式、狀態和功能上均恢復在破壞前所指定的規劃一致[2]。而破壞的土地就是指人類生活生產中損壞的土地、在歷史中遺留下損壞的土地以及被自然災害鎖損毀的土地。將這些土地進行復墾,增加耕地面積,使其可以重新被人類進行利用,進行因地制宜,高效率的利用土地。
1.2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直到1989年我國土地開始正式走向規范化,全國科研人員開始研究土地復墾的工作,但是由于起步相對較晚,研究技術及經驗都不成熟。從2006年開始,是土地復墾工作的快速發展階段,土地復墾工作得到了大力的重視,開始深入研究的土地復墾的概念和內涵,建立完整的土地復墾體系[3]。
1.3 國外研究進展
土地復墾的最先發展也是從國外開始。最早開始土地復墾的是美國,但是美國屬于工業化,擁有許多露天礦業,工業化的大力發展給美國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和和生態問題,為了改善這一問題,美國聯邦與立法機構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來約束礦業的發展。英國對于土地復墾的要求相對于美國比較高,英國的土地復墾來源于對種樹的研究,他們認為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應該混合種植各類型的樹[4]。
2 土地復墾基礎理論
2.1 土壤重構理論
土壤重構即重構土壤,旨以恢復、重建礦區損毀土地的生物生態環境,土壤重構理論是指采合適的重構技術,運用工程、生物等技術手段,短時間內恢復和提高重構土壤的生產力,提高和改良礦區重構土壤的環境。
2.2 恢復生態學理論
生態恢復學作為生態理論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生態退化和生態恢復的機理的學科,主要反映的是人為對自然界的影響。它通過對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的認識,來研究如何恢復和創造出高生產力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尺度內具有穩定和可持續的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綜合生態系統的科學[5]。
2.3 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觀。它的提出是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保護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一致,讓子孫后代能夠享受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資源環境。
3 土地復墾意義
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土地,從中出現一些土地利用不當、利用率低的狀態,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國家設立的礦區數量的增多,占地面積也隨之增多,礦山的建設和生產在很大的程度上破壞的原有的地表生態系統,動植物減少農田水田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加強土地復墾工作,就可以為損毀的土地重新恢復生產力和生態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間接的從源頭上減少生態污染。
4 土地復墾的實例應用
榆家梁煤礦位于干旱少雨的黃土高原,夏季多暴雨,是水土流失重災區,礦區占用基本為耕地,復墾后滿足耕地要求,當地政策也是以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林還草位圖,則復墾應以政策為主,進行種草種樹,恢復耕地生態功能,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根據榆家梁煤礦的綜合情況來考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土地復墾工作:第一,將粉煤灰.煤殲石進行集體填充,在填充的位置周邊建設工業園,發展一些以粉煤灰.煤殲石為原料的工業,進行循環利用,減少浪費及污染;第二,規整榆家梁煤礦區的村莊安置方式,礦區的建設必然會牽涉到村民房屋或耕地的占用,占用就需要重新安置村莊;第三,黃土高原極易發生水土流失,進行土地復墾工作室,盡最大可能的在可以繼續耕作的土地上進行種樹種草,但是也有有規劃的進行種植。
5 土地復墾啟示與建議
在我國新科技發展的不斷推進的情況下,人地關系愈加緊張,所以土地復墾是十分必要的。開展土地復墾工作環節人地關系,減少資源浪費。
雖然我國土地開墾的歷史不是很長遠,但是在慢慢走向成熟,國外的復墾率可以達到70%~80%,而國內有時候都達不到1%。我國應該制定完善的土地復墾法律法規,規范化復墾的開展工作,將復墾法律化;健全土地復墾機構,加強管理力度,做到全民復墾;向歐美發達國家學習3S技術技術,并進行自主研發學習這些技術,將3S技術應用到復墾工作中,可以提高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的精度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Schaller,F.W.&P.Sutton.Reclamation andDrastically DisturbedLands,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J].Madison,Wis.1978.
[2] 楊盡.2014.災害損毀土地復墾[M].北京:地質出版社.
[3] 李梅.土地復墾實施管理現狀、問題及建議[J].全文版(工程技術).2016,(3):95.
[4] Chang J.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clamation in Ger-many[M]// Lu Xin-She. Mine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21 Century. Beijing;China Coal
[5] 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