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祥 高寅生 韓利凱
針對計算機專業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提出以“服務地方、學歷為基、職業為目、面向企業”為人才培養定位 、“單主體辦學轉變為雙主體辦學”為路徑、“課程體系”為支撐,“課程標準”為保障,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品質和專業辦學競爭力,也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一直以來,計算機專業就業市場存在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問題:一方面, 軟件企業存在大量的計算機專業崗位缺口,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 部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存在就業困難。經過我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形成了以“服務地方、學歷為基、職業為目、面向企業”為人才培養定位 、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中心,由“單主體辦學轉變為雙主體辦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地方本科院校普通存在的人才培養定位模糊導致學生就業困難問題。
1.找準人才培養定位、構建人才培養標準體系
1.1 依托地方,互利共贏
作為“地方性”院校,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是新建應用型院校的主要任務。目前,西安已經成為全球IT企業重要的研發基地,世界知名IT企業入駐西安及西安地方軟件產業的良好發展態勢,為我們進行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2 學歷為基,職業為目
西安文理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既不同于培養專門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術型或研究型的985、211高校,也不同于主要培養一般的技術工人的職業院校。作為西安文理學院設立的計算機專業,培養的是“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它最基本的定位是“本科”,所以,要體現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不同,它具有更明顯的面向未來發展的特征,更強調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畢業生需要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要具有靈活地、探索性地、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以已經掌握的技術去重復解決某些問題,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創新意識、能勝任一線的技術開發和應用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1.3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面向崗位”精細化、動態化人才培養標準
通過對以西安本地IT企業為主進行訪談,獲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不但要求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還要求在某一個方向(崗位)上直接能夠從事生產活動,而不是經過企業的再加工。為了順應這樣的需求,必須精細化人才培養標準,要根據具體的典型崗位的工作任務,如:Java Web 軟件開發技術崗位,而不是廣泛意義上的“軟件工程師”、“數據庫管理員”等職業來設置培養目標,這樣保證了畢業生與企業崗位“0距離”對接,實現“0距離”就業,解決長期以來就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所謂動態化是指面向的崗位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動態設置,市場在本行業內需要什么崗位的人才,我們經過調研并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來確定是否開設相應方向。近年來,我們依據市場對不同崗位的人才需求情況,開設了三個典型崗位方向:Java Web 軟件開發技術、Oracle 數據庫基礎及嵌入式軟件開發崗位,并結合“學歷為基,職業為目”的軟件人才培養定位,經過和企業的專家反復交流及對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定了面向企業崗位的人才培養標準。
2.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構建“工學交替”、面向企業標準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對人才培養標準(也就是畢業要求)的實現,也就是說每門課程的開設與否,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都是以人才培養標準為依據的,每個畢業要求指標都要有具體的課程來覆蓋。
2.1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
要培養出面向企業崗位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如果不深入企業調研,不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那就是閉門造車,也無法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為了及時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和實踐教學的優勢,成立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論證、課程標準制定及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指導整個過程,從單主體辦學轉變為雙主體辦學。
2.2實行“工學交替”,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工學交替”教育模式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指學生在整個在校期間采取半工半讀的方式,通過施加“學中做、做中學”的情境不斷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提高就業能力。通過把用人單位對員工的崗前培訓前移到學校,有機地植入到人才培養整個過程中,而不是簡單的采用最后一學年或一學期實行“3+1”、“3.5+0.5”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彌合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裂縫。
近年來,我們已經和多家軟件企業建立了工學交替實習基地,例如,西安軟件服務外包學院、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西安樂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優盛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西安眾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學院與實習基地共同制定實習方案,進行專業教育,共同指導學生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改變過去只是在學生生產實習階段才由企業參與的單一模式。
2.3建立符合企業崗位標準的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體系是否能夠對人才培養標準(畢業要求)達成起到很好的支撐,則需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各課程與畢業要求的關聯度可以清晰地評估課程體系對畢業要求的達成支撐情況。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之間的關聯度矩陣中橫向為各門課程,縱向為畢業要求(企業崗位標準),經過分析和論證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和效果,給出各課程與畢業要求的關聯度,由高(H)、中(M)和低(L)來表示。
3.建立課程標準
課程體系是對人才培養標準(畢業要求)的實現,而課程體系要通過每門課程來具體實現,最終要落實到課程建設上來,課程建設是基石,課程建設不好,再好的頂層設計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3.1建立“崗位標準+任務驅動”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近年興起于美國的教育界,其他國家迅速響應,進行了基于課程標準的研究和實踐,并對課程標準有各自的理解、定義和規定。各國對課程標準的定義“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規定”已達成共識。課程標準是對我們希望學生在校期間應掌握的特定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非常清晰明確的闡述。目前,課程標準已在我國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中使用,然而隨著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教育轉型,使其不但具有高等教育專業性、高等性等特征,同時還具有了職業教育實踐性的特征。
隨著學校的轉型發展,為了改變課程教學大綱指導意義不強, 根據面向企業標準的應用型本科層次人才培養定位,我們采用新的課程標準代替原有的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中對某門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教材編寫及實施要求等要素都進行了規定。課程標準制定過程:首先由專業建設委員會組成統一課程標準建設小組,組長有專業負責人擔任,成員有本校專業教師和相關企業一線技術人員、行業專家組成,課程標準小組負責每門課程的標準制定與審核。然后由課程標準建設小組選擇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IT企業進行深入分析調研, 確定本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對本門課程的要求,融合計算機相關行業資格標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確定課程具體內容,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能力對接、工作任務與課程內容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對接,并確定出課程的主要主題及學時分配比例。
3.2建立一支保證課程標準順利實施的師資隊伍
教師和學生是課程標準的執行主體,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決定了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要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的能夠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關鍵。為此,我們采取了“專兼結合,內培外引”方式來彌補師資隊伍的不足。
4.結語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總結出地方性院校應用型軟件類人才培養思路:首先,制訂目標明確的人才培養標準體系、通過課程體系(包括實踐課程)實現人才培養標準指標,使每個畢業要求都要有相應課程來支撐。為了保證課程體系中的每門課程都能達到人才培養標準指標,制訂了新的課程標準,同時通過“專兼結合,內培外引”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障課程標準的順利實施,真正落實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