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推行大學生助學貸款政策以來,很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此受益,從而順利的完成了學業,但是很多助學貸款的學生出現了不誠信的違約現象。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制度,有助于繼續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同時對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意義
近年來,隨著擴招規模的不斷加大,高校內家庭困難的學生越來越多,為了幫助這些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國家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方針,例如國家貸款,獎助學金,各種基金資助等等,極大的幫助這些貧困學子完成了學業。然而,在享受國家帶來的種種優惠的同時,也有一些學生出現了誠信失信的行為,給社會、學校和家庭及個人帶來了極壞的影響。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資助育人是今后資助工作的新使命。因此現階段非常有必要分析學生失信的原因,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堅持革除高校資助工作中的誠信缺失問題,從而順利的開展資助育人工作。
1 資助中誠信缺失的原因
1.1 家庭因素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素質的高低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學生家長的素質令人堪憂,致使孩子的價值觀發生偏差。家長生活中的某些言行有悖于社會誠信的標準,使孩子過早的接觸到社會的陰暗面,有時甚至抵消正面影響,家長在誠信教育上起不到模范作用。
1.2 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學校為了應對高考,長期實行重智輕德的教學理念,只用成績的搞定來衡量學生的好壞,忽視了學生的品德及誠信教育。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也比較單一,重視灌輸輕視啟發,不以學生的道德和誠信實際為基礎,缺乏實踐性、生動性、創造力和吸引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展。這種教育方式使許多學生面對誠信教育不知所措。此外,高校對學生的誠信監督約束機制匱乏,誠實守信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證,而偷奸耍滑之流的非誠信行為又得不到懲戒,在一定程度上就縱容了各種各樣的失信行為。
1.3 社會因素
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例如人生態度上金錢至上、及時享樂等觀念的影響;經濟領域的偷稅漏稅,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網上商城的假貨仿貨,不履行合同,隨意撕毀合同等等;法制領域,法律上的一些漏洞,以及執行過程中的老賴等等;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公務員貪污受賄、生活腐化等等,這些社會中的陰暗面及其負面影響呈現水紋般擴散的效應,對大學生的影響呈擴大話的趨勢。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任重而道遠,資助誠信的構建是一個開放的、與時俱進的過程,需要要我們在探索中逐漸健全和完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2 提高大學生資助誠信教育的措施
2.1 對大學生開展感恩教育,使學生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也是靈魂上的健康,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它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道德準則。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教育方法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是時代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內涵。感恩教育的實現要經歷識恩——知恩——報恩三個階段。感恩的最終實現要以行為方式來表達,報恩是以識恩和知恩為前提,感恩的意識和情感最終要化作行動。資助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只有加強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貧困生的“主體性”意識,使他們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懷有一顆大愛之心,才能把資助誠信工作落到實處,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2.2 加強貧困大學生自身素質建設,形成自覺的責任意識
作為受到資助的貧困大學生,怎么對待各種資助作出回應,可以說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問題的根本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貧困大學生都應該認識到自身在接受資助中的責任。有了責任意識才會去分擔責任,付諸自覺的責任行為。具體地講:一是認識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既要認識到自己有繳納學費的責任,也要認識到自己有權利接受國家和社會的資助,正確面對資助,認識到自己有責任以積極的心態和行為匯報國家和社會的關愛。二是要自覺增強責任意識,把責任意識和其他道德意識結合起來,以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三是把責任意識貫徹到自己的實踐行動中去,貫穿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中去,不但要從言行中體現責任意識,而且要讓社會上的其他人也感覺到這種責任意識,以帶動整個社會化形成捐資助學的良好氛圍。
3 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制度
誠信素質的培養,僅僅靠思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健全的制度來約束,因此,學校應完善大學生信用制度評價體系,其中包括: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定期將學生守信和失信的行為記錄在案并裝入畢業生檔案;加大信用制度監督機制,定期組織誠信評估小組對每個學生進行誠信評估;加強違反誠信懲罰機制,讓學生明白在學校失信會受到校規校紀的處罰,走向社會,會受到法律及法規的懲處;把學生誠信記錄作為評獎評優、入團、入黨的重要考核標準。只有使大學生們從心底體會誠信的重要性,才能使他們把誠信意識外化為誠實守信的日常道德行為。高校必須在營造誠實守信的環境里,建立能夠約束學生各種行為的制度。完善相關的獎懲制度,加強誠信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表彰樹立榜樣,并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加大對反面典型的懲罰力度,使他人能夠引以為戒。加強知識教育宣傳的力度,對于受資助方都要求其履行相關的義務,尤其是按時還貸。一旦違約,勢必會在未來生活中各個方面帶來麻煩,如畢業工作后不能貸款購房購車,誠信上會在銀行留下污點。因此,需要我們大力提倡誠信的同時,向同學們宣傳關于義務與法律方面的知識作為引導。
4 加強資助育人工作隊伍建設
資助隊伍建設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影響育人成效的關鍵因素。做好資助誠信隊伍建設的前提是調動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從隊伍成員的制度建設、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倦怠等多方面出發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加強隊伍的專業性,建設“專業化、職業化、系統化、信息化”的資助隊伍。綜合考慮,高校資助隊伍建設的研究應該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資助隊伍專業化發展、教職工權益保障等為出發點,分析前期高校資助工作隊伍建設在理論上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完善方案;第二,探究高校資助工作隊伍的人員設置原則、標準和獎懲機制,擬定出可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建設制度;第三,進一步完善高校學生資助資源分配機制,實現資助工作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5 構建完善強大的資助信用體系
建立覆蓋全國的個人信用網絡,對資助學生進行跟蹤管理,切實開展誠信教育,及時關注學生信息變化和單位變化,督促學生按時履行還款義務。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標志。在當下,整個社會都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努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也要借此時機,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們的公平意識、誠信意識、友善意識等。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們的成長成才,還有利于資助工作的落實。堅持公平,就會公平、公正地參與到資助工作中去,并監督資助工作公平、公正地開展。
堅持誠信,就會誠實地參與到資助工作中去,并監督、阻止資助工作中弄虛作假現象的發生。堅持友善,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資助工作中去,發揮自身的綿薄之力關愛他人,善待他人。因此,我們將家庭經濟不貧困的學生也視為資助育人工作的對象,不僅僅是教育的責任與義務的使然,也是營造良好的資助育人環境和氛圍,更好地落實資助工作的要求。
基金項目:周口師范學院2018年度學生資助工作專項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薛深,胡相峰.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的人文關懷[J]. 教育評論,2008(3):53.
[2] 黃建美,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2(4):82.
[3] 楊鑫輝.心理學通史[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237.
[4] 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3.
[5] 阮恒,魏青,張應慧,唐偉莉.貧困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與激勵機制[J]. 宜賓學院學報,2013(13):114.
[6] 林少惠,陳俊.貧困大學生的逆境商與成就動機[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9):694.
[7]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公報,2006,(12):33.
作者簡介
陳廣華(1979—),男,河南商水人,博士,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