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雄麗
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不斷改變,語文課堂中包含的許多元素也在不斷探索中日益變化和改進。辯證思維主張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方法來認識事物。如果把多樣的語文課堂教學喻為一座百花齊放的花園,那么,辯證思維就是這園中的常青樹,經久不衰,它不但給語文課堂帶來活力和生機,而且啟迪著我們在課堂上更客觀而高效地靈活調整教學元素,進而推進語文精品課堂構建。
一、以辯證思維靈活安排課堂環節的順與逆
眾所周知,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最基本的四個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誦讀感知,走進文本;揣摩領悟,合作探究;鏈接生活,體驗情感。課堂上,有的語文教師,習慣了順向安排課堂環節,不分文章的體裁、內容等,所有課文都是從作者介紹,文章字詞講起,然段落結構分析,總結中心,最后歸納寫作特點等,千篇一律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環節安排讓語文課堂永無新意,學生們也聽得索然無味,逐漸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在講《偉大的悲劇》一課時,由于是篇幅較長的外國作品,預習時間學生們比較沉悶。感受到了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在進入感知課文環節前,我先設置了個開放性問題:談談你心目中的真正英雄是什么樣的?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個個暢所欲言,說的多是從古到今,從中到外那些有成就的名人偉人。就在大家激情高漲的時候,我及時提出了層進問題:你認為什么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學生們陷入了短暫的沉思,繼而就有了從舍己為人、為事業獻身到誠實守信、強烈的集體主義等“等的答案,于是文本內容中的“偉大”部分,已經在不經意間走進,我們很自然地邁進了課堂第二環節。
這樣,在鏈接生活這一課堂環節上,做了逆向調整,使之為第一個環節,將之融入創設情景的環節,靈活的安排,及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的課堂的效率。
二、以辯證思維主動調節課堂節奏的快與慢
于漪老師指出:“課一定要有鮮明的節奏。”中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掌控經常是根據教學內容的而定,繁雜的、難度大的內容往往推進的節奏慢些,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時間;簡單的、容易的內容往往進行的節奏快些,將更多時間留給其他內容。其實,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有疏密相間、張弛結合、快慢有致、跌宕起伏的節奏美,教師調控好語文課堂教學的節奏,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有位老師在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要學生結合事例來談談如何面對磨難的看法。有好多學生都提到霍金,有一個男生站起來發言,但只對霍金殘疾熟悉,對其成就卻講不出具體的內容,課堂陷入尷尬局面。此時這位老師就及時點撥,簡單闡述了霍金的經歷:他是被推崇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杰出的物理學家,并以暢銷一千萬冊的巨著《時間簡史》把他的觀念帶入了千家萬戶,現任劍橋大學。寥寥數語就介紹了他的成就、著作和工作。然后馬上展示霍金殘疾的圖片與“身體無力地蜷縮在輪椅里,思想卻在宇宙最深處飛揚”的文字,借助感性認識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悟。就這樣就很好地調控了課堂的節奏,避免了長時間的無效的消耗。所以,教師應辯證地安排中學語文課堂環節,從文章的體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傳授知識時必須做到突出重點,克服難點。重點內容要“濃墨重彩”,次要內容“輕描淡寫”。找準文章難點,減少坡度,難易相間,精心點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詳有略,詳略安排得當。只有這樣,才能夠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節奏感。
三、以辯證思維客觀理解文本思想的揚與抑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諒解孩子們的無知”。在解讀文本時,學生們遇到復雜的主題思想時,往往會有片面的理解,常常在褒揚與貶抑之間非此即彼地選擇。這時候,就需要啟發孩子們運用辯證思維來進行人文性的解讀。例如,在學習蘇軾的作品時,學生們往往只用豪放的標簽來界定詩人的思想情感,其實,有的作品中,他人文情感的曲直遠不是這么簡單。
《記承天寺夜游》一課的學習中,對“閑人”二字的理解是難點,學生們非常容易簡單理解為“清閑”,這時候就需要加入對時代背景和蘇軾性格的介紹。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后,學生就可以理解到“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于是,以辯證思維來全面了解作家的的心靈與思想,可以更客觀理解文本的思想。
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學語文課堂高效教學的探索需要辯證思維,需要課堂元素的變化,這樣才可以讓語文課堂更高效長久。
(作者單位:山西長治市火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