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強
很長時間為學生的不按常理出牌而頭痛,雖然三番五次,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育,總是收效甚微,即使運用一些相關教育理論,也借鑒許多別人的成功經驗,耐心細致加苦口婆心再加上不厭其煩地,似乎也并沒有產生多大的效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樣的方法為什么別人能行,而自己不行呢?也許是對教育對象沒了解透,也許還真是自己運用方法不得當。一番糾結,別人的教育方法雖然很科學、很成功,但不一定適合我,也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孩子,還是自己摸索屬于自己的方法吧。
有些班級的孩子不把上課鈴聲當一回事,繼續他在課間的活動或者說話、吵鬧,哪怕有值日班長或者有關注課堂的同學進行提醒,他們也不當一回事。以前我也會很著急地用厲聲喝止的辦法,雖然他們會很快停下來,但往往以后每次都會這樣,并且這種“堅決制止”的方法越來越沒效果,有時候孩子的聲音還會高過老師的聲音,即使當時停下來了,在課的中間他們也會“反彈”的。于是,我開始學會了“等”,鈴聲響后我也不再制止,不做任何反應,但我會做一件事——觀察,觀察哪些是在關注課堂做好上課準備的,哪些是“沉浸”在課間的,哪些是心不在焉的。一兩分鐘后,他們發現我在上課鈴響后毫無反應,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聲音漸漸低了,直到鴉雀無聲、正襟端坐,于是我輕聲地輪到我說了,“同學們很陶醉課間的時光,所以連那么響的上課鈴聲都沒聽到,真為有些同學的專注而感動!也有些同學和老師一樣,已經默默地已經等了他們很久了,他們是王某某、李某某……,這些同學更懂得學習、更懂得尊重,所以他們更值得贊揚和學習。不過我會為他們感到不平,因為他們的一些時間在等待一部分同學準備上課中浪費掉了,是不是應該給那一部分同學一個小小的懲罰呢?”這樣一番話后,孩子們會開始反思,基本都贊同給他們一個小懲罰,于是我請自認為鈴聲響后一直在關注課堂的同學舉手,舉行的人會很少,因為有一部分孩子是很謙虛的,我就把剛才觀察到的那些關注課堂的同學請出來,并告訴他們這些同學在下課鈴響后就可以休息了,而其他同學浪費了上課幾分鐘時間,則推遲幾分鐘休息,因為他們已經把休息時間提前用掉了。這樣兩三次下來,他們只要聽到鈴聲便會自覺地提前關注課堂了。
這樣的方法在三十六計中叫欲擒故縱,但往往很多老師因為心急或擔心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不敢用,在近兩學期的實踐中我發現,這種教育方法還是挺管用的,孩子從能從中感悟到的道理會更深刻。在其它的情況下我也會常用。
一個班總有那么一兩個不懂得語言交流禮儀的孩子,他們會在別人未回答完問題的時候直接反駁,也有時候會在老師講授中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冒出一個詞、一句話,這樣一方面打斷了說話人和聽眾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擾亂了課堂紀律,第一次我會給他們機會,但讓大家明白是哪些同學,如果還會出現第二次的話,我會讓他座到教室前面的右側來聽課,并告訴他如果你實在控制不住自己請你在這小聲點說,不要讓大家都聽到你在說而令人反感,如果還控制不住的話,請下課后為我們朗誦一篇課文或下次上課的課前誦讀由他來讀給我們聽。他喜歡說,那我們就滿足他的愿望,當然也是有條件的。如此幾次,他們也會慢慢地控制住自己了。
剛接手的班級,也有的孩子對地理課不感興趣,開學沒幾節課,地理練習冊也不見了,更不用說準備課前預習地理了,有個叫小霞的孩子,從沒見她在課桌上放過地理課本和練習冊,一看就知道她對地理的學習毫無興趣,我不督促她做好準備,也不問她為什么,專心上好我的課,偶爾跟她聊幾句,詢問一些關于其它學科的問題,慢慢地她自我感覺奇怪了,半個月后的一次課,我突然發現她準備了地理課本,練習冊也找出來,這讓我有點驚喜,并且能學的不錯,于是我表揚她在學習態度上是進步最大的,練習的正確率也很高(因為以前什么都沒有,現在有開始做練習了。),后來的學習中她比其他同學更有勁。如果對這個孩子的教育,我還采用傳統的方法,一開始就詢問情況,然后再幫助,說不定還沒這種效果。
還有一個孩子她的學習能力比其他孩子稍微弱了點,所以做事的速度上和精細程度上比別的孩子要差點,所以她有一種“墮落”的心理,地理課上她的準備做得挺好,什么都不缺,但就是不肯做練習,我也不去問她為什么,也不催她要作業,只是隔三岔五地跟她聊聊天。漸漸地也許她發現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大洲和大洋》那一課中,她竟然做起練習來了,我真有點高興,我在遠處默默地關注著她,并且做得挺認真。快下課的時候,我走近她,讓她告訴我為什么肯做這一課作業了,她大大方方地告訴我,因為她覺得我這一節課上的很生動,而且她喜歡旅游,看到世界那么大,想以后走遍世界各地,所以想好好學。當時我真被感動了,雖然她的正確率不是很高,雖然她的字也寫的不工整,但她的那份專注已經超出了班級很多其它的學生,我很為她高興,并且在全班同學面前大加表揚。因為我的“放縱”,她頓悟了許多,此后,她總會認真地聽講,認真的完成作業。試想對于她我也用那種勸說、主動幫助完成作業的方法,也許她更不想做地理作業了。
有一種愛叫放手,有一份情叫到舍得,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是能感悟的,不一定是好言相勸,不一定是滴水穿石。中國有“物極必反”的哲學精神,當“縱”到極致的時候,他就被“擒”住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寨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