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
摘要:課堂提問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提問要做到: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其興趣點提問;提問要有層次性,適當追問;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
關鍵詞:道德;提問;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269-01
Abstract: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teachers' teaching.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effective questioning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in junior high school should be done: classroom questioning should be targeted;From the students'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grasp their interest point to ask questions;Ask to have administrative levels sex, ask appropriately;Take the time to ask questions.
Keywords: morality;Ask questions;The classroom
1 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
啟發式教學是目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比較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包括目的啟發、問題啟發、形象啟發、情意啟發、事例啟發、比較啟發、聯想啟發等。但很多老師對它的認識僅局限于問題啟發,以為將問題拋出,學生回答,如此反復,師生互動頻繁,便是啟發式教學。這就導致了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為了提問而提問,把提問當成是課堂的點綴。課堂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問題應緊緊圍繞課本知識、教學重難點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吃透教材,厘清知識點,在這基礎上尋找相關案例,反復推敲,精心設計,設定范圍,有針對性地把教材中的知識點以提問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樣學生的回答才會契合教材內容,不至于霧里看花、無所適從。當然,我們并不能保證學生的思維是順著預設的道路走的,因此,在提問前教師一定要明確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將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盡量想周全,對所提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學生回答一旦出現偏離現象就能一步一步往回引,避免課堂"卡殼"現象發生。
2 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其興趣點提問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構建的基礎。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課堂提問應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緊扣學生生活實際,抓住學生興趣點展開。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明顯地感受到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越貼近,越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學生的興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別集中,也更容易領會教學內容。
3 提問要有層次性,適當追問
問題猶如山峰,坡度太陡,無法攀登;坡度太緩,也會使人喪失攀登的興趣。因此提問必須設置合理的坡度,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提問要注意圍繞一個中心,層層深入地提出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在講授《加快科技創新》這一課的"科技的重要性"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我國是經濟強國嗎?(2)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哪些產業推動?(3)是否依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就能解決目前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還應該怎么做?(4)人才的創新能力從何而來?這幾個問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第一問所有同學都能回答;第二問要根據材料進行概括,這需要一定的歸納能力,中等及以上學生可以回答;第三、四問難度上升,需要學生對材料進行全面的分析,考驗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因此我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用小組集體的智慧去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當然,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難免會有跑偏、簡單化等現象,這時老師的追問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樣的層層設問以及適當的追問,幫助學生自我校正、澄清認識,不僅培養了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照顧到全班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增強了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4 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
教師的提問要選擇最佳時機,即在不同的時間提出適宜的問題,主動地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情境。簡單來說8個字——就地取材,就事提問。
例如,在上《我與集體共成長》一課時,學校正好將進行廣播操比賽,于是我就以此為契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本課的重點是怎樣發揮集體的力量,圍繞這個重點我設置了如下兩個問題:(1)你們在此次廣播操比賽中的目標名次是第幾名?(2)你們將如何去實現這個目標?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抓住了學生在廣播操比賽中獲得良好名次的強烈動機,因此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學生顯得非常積極。經過討論,學生首先確立了目標名次:力爭前五,沖刺前三。面對第二個問題,無序的討論已經無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實質性進展,于是我提議班長和體育委員來領導這次討論,將全班同學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提出各自的想法,最后由班長和體育委員各小組的想法進行梳理、統籌。最后得出如下方案:在精神身上全班同學要團結一致,一定要堅定目標,奮力向前;在行動上全班同學一定要珍惜賽前的每一次廣播操練習,把動作做到位了、做整齊了,做得好的同學要幫助做的差的同學,全班同學共同進步。大致的方案制定下來,這時再回歸書本,讓學生思考怎樣為建設集體做貢獻,這時候學生的答案就水到渠成了:必須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標;共同商定規則與制度,共同參與管理;主動參與集體建設,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最后老師總結: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戰勝任何困難,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
"善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靜其聲。"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善于探究和總結課堂提問的辯證藝術,遵循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一般規律,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一般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教學實際出發,因人而異,因情而異,相機而變,力爭高效提問,促進學生思考,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李金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