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時芳 潘春燕 陳昱池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高校畢業生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提升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是衡量和考核高校的重要指標。本文利用sPss系統對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做出分析,為該項工作的研究作出貢獻。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就業;sPss系統
中圖分類號:C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12 - 0009 - 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大眾化,高校畢業生近幾年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見圖1)。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10 - 2017年的畢業生人數以3%-5%的增長率逐年增長,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為820萬人,為近年畢業生人數新高。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改善畢業生就業現狀和環境,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無論對高校還是對于畢業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國內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及問題
1.1 就業。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未有顯著提高。相關數據統計近幾年大學生畢業就業率基本在90%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很多學生未就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高校培養人才模式與社會脫節。如今很多高校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上沒有任何創新,一直延續著傳統的經驗和方式教育大學生,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脫離了實際需求,很多學生“畢業即失業”。
(2)學生自身能力嚴重匱乏。一是高校對學生全方位能力的培養不夠,目前很多高校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注視不夠,劃重點、死記硬背依然是主流學習方式;二是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等,缺乏學習的動力與研究的興趣,與社會嚴重脫節,自身能力無法滿足就業所需。
(3)就業指導性欠缺專業性。很多學校開展就業創業課程的老師,但都是臨近招聘匆忙開幾節課,教師也水平不足,缺乏專業性人才,在指導學生就業上有所欠缺。
1.2 創業。嚴峻的就業壓力促使部分大學生選擇創業,政府“創業帶動就業”政策也啟發不少畢業生選擇了創業的道路。但我國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還是很少。每年創業占畢業生人數不足5%,創業成功人數比例也嚴重偏低。
大學生就業創業面臨的問題包括:
一是創業項目難找。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有自主創業的規劃,但無法找到合適的項目,盲目的創業、跟風式創業屢見不鮮,成功率自然難以保證。
二是資金不足。創業需要投入資金,很多大學生在創業時難以承擔較貴的啟動資金,得到社會及父母的資金的人數也是少之又少。
三是社會經驗少。自主創業需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長遠發展的規劃,還要直接面對市場競爭、掌握繁雜的市場信息等。很多大學生在校園與社會接觸較少,缺乏鍛煉,缺乏實際的操作經驗,創業就業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2 基于SPSS系統的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
深入地了解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因素,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所以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對調查得到的學生就業數據錄入分析,加以研究。
首先以現場采訪、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就業創業的常見問題、方式加以統計,利用SPSS中的分析模塊進行基礎的統計分析,并進行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是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系數越大,表明測量的可信程度越大。研究信度系數要多少才算有高的信度。一般而言,0.60~0.65(可信度低);0.65~0.70(可信度較低);0.70~0.80(可信度較好);0.80~0.90(可信度非常好)。
對此次調查的統計計算Cranacha系數,見圖2所示。發現總量表的Cranacha系數為0.755,大于0.70,達到了可信度較好的程度,說明調查對象對調查的回答一致性較高。
其次,將所得數據利用SPSS軟件輸入到電腦中,進行描述統計,以了解本次調查分析的基本情況。
圖3給出了就業調查總共200人對22個調查問答信息的平均數、標準差。從表中可以看出Sl0變量贊同度最高,其平均值達4.287,標準差0.730;s9其平均值達4.143,標準差0.696;s8其平均值達4.063,標準差0.726。結合問卷中的問題“S7在求職時,專業很重要”、“S9我會經常參加各類招聘會”、“S10求職我認為更重要的各種能力”。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整體水平很高,而且很集中。說明目前在校大學生多數認識到了在高校學習時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并經常參加招聘會提高就業機會,并會努力在求職時展示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認識到了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創業的調查包括六個選項:“S1創業使人獲得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是不錯的選擇”,“S2創業過程,會不斷提高自我、磨練自我并取得成功”,“S3我認為創業很艱難,但我樂于接受挑戰”,“S4創業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各方面能力”,“S5通過各種渠道,我具備了創業資金”,“S6如果創業遇到挫折,我會繼續下去”。其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
結果顯示,每項回答中“符合”以及“很符合”的比例之和占72.00%以上。反映了在校大學生創業動機認知水平都很強,對創業的認識是積極客觀的。說明大學生創業看重的是個人人格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特別是對“S4創業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各方面能力”一項上有88.O%的學生都很認同。說明了大學生對于自我成長和發展的迫切程度很高,希望通過創業來提升自身的能力。
3 結論及提高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的建議
基于上面SPSS系統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粗略得出結論,就業創業的提高不僅需要學生努力提升自身素養,為就業創業做好準備,同樣需要政府在規范就業環境發揮關鍵性作用,學校要在課程設置、輔導就業上發揮主體性作用,大學生本身電要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只有多方一起努力,才能確保就業創業成功率“蒸蒸日上”。
同時,通過SPSS系統數據分析結果,對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出以下建議:
3.1. 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圍繞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在培養模式上體現出實用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特色。不斷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既培養大量專業人才,又能涌現高精尖人才,滿足高端人才個性發展的要求,將創業教育滲透到第一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形式靈活的特點,雙管齊下構建完善的創業教育的培養體系。只有這樣,才可以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就業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不能對課程設置“一百年不動搖”,也不能盲目跟風,甚至衍生出設置“炒小龍蝦”等偏激的課程。而是應立足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對于學生的培養與社會需求、就業需要想對接,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強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增強就業實踐,強化實踐教學,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推動畢業生順利就業。 3.2. 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在選拔任用就業指導教師時高標準嚴要求,不僅要求具備扎實的各學科基礎知識,清晰了解宏觀就業形勢;還要具備較強的協調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和研究能力,擁有細節指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整體把握就業市場用人要求,才能對人才市場的供求變化、職業發展前景做出利學的前瞻性預測和研究,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可以建立專業的隊伍專門收集各類就業創業需求信息,并及時反饋給學生做好指導工作,為學生就業創造更廣闊的空間。提高專業教師對于就業指導信息的敏感性,關注招聘網站、招考網站等信息,不斷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有效性,增強就業指導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此外就業指導教育體系要不斷更新保持與時俱進,就業創業指導的方式和內容也需要豐富和完善。因此,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應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結合專業特點、學生就業行業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輔導課程的指導性和針對性,確保輔導有效。有條件的高效可以聯系本省或者本市企業作為就業實踐單位,選派優秀的應屆畢業生積極參加就業實踐,不斷豐富就業經驗,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實訓和實踐服務。 3.3. 樹立“創業就業模范”,增強學生就業創業的信心。每年就業創業關鍵時期,高校可以邀請各方各界的成功人士回校講授成功經驗,把真正的就業創業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打消學生心理上對就業創業茫然無措和畏懼感,增強學生創業的信心和勇氣。在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踏進社會時,來自已經踏人職場的長輩們的宏觀指導和細節講解是他們提高就業技能、提升就業機會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橋梁。所以樹立“創業創業模范”,增強學生就業創業的信心,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很重要。
參考文獻:
[1]范哲超、豐洪微.大學生創業成功影響因素及關鍵要素供給研究.價值工程.[J]2018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