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好的數學教育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徑”。由此可見,新課程是把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擺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這么說,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果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實踐”或實踐不到位,那么學生所學的知識就不能形成技能,數學教學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那么,什么是數學實踐活動課呢?
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實踐特長為主的課程。它是數學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數學學科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對學生理解、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發揮學生主體性這一思想,包含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來設計活動,同時要保證教師的指導地位,忌放任自流。
下面,我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數學實踐活動的認識。
1、數學實踐活動是生活化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倡導數學知識要來源于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實例和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來建立數學模型;借用數學知識和方法來表達情感,消除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縮短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出新知。”而數學實踐活動就是架設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比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我們的校園”生活氣息相當濃厚,一個蘊含著許多數學問題的校園里是那么生龍活虎,學生不由自主地置身其中,在活動中、游戲中解決了問題。下冊的“小小商店”通過模擬購物,使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親身實踐,探究出結果的這樣一個過程,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生活意識和能力,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2、數學實踐活動是趣味化的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實踐活動就以其豐富的內容,有趣的活動吸引了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數學樂園”中數字迷宮的撲朔迷離吸引了學生一次一次去探險,也一次一次得到收獲;“剪一剪”一課中,學生除剪出課本上連續的一排小人,封閉的一圈小人,還發揮了各自的聰明才智剪出了豐富多彩的別的圖案。當我把這些漂亮的圖案貼在黑板上時,同學們歡呼雀躍的場面令我感動。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新教材中編排的數學實踐活動主題新穎,有趣;活動內容豐富,有趣;活動形式多樣,有趣;活動場所靈活,有趣;活動策略多元,有趣。真可謂“趣味盎然”,學生興趣濃,熱情高,積極參與,活動效果好。
3、學生“做數學”是數學實踐活動的主旋律。
美國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的墻上貼有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三句話很有哲理。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由“看數學、聽數學”向“做數學”轉變,而且,“做數學”是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觀點。《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實踐活動“擺一擺,想一想”,二年級上冊的“看一看,擺一擺”,下冊的“有多重”,三年級上冊的“擲一擲……”這些活動個個都凸顯了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發現知識,建構知識。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像科學家探究事物規律的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主動地、富有個性地、生動活潑的過程。一句話,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做數學”的具體體現,“做數學”也成為數學實踐活動的主旋律。
4、學生發展是數學實踐活動的宗旨。
注重實踐活動是國際數學課程發展的一個趨勢。而實踐能力的培養,恰恰是我國數學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因此,我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強化教學活動的實踐性。數學教育家波利亞也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現有的數學問題,學生一遇到實際問題就顯得不知所措。”數學實踐活動課為解決上述現狀提供了活生生的、可操作的范例,這些模擬性的實踐活動使數學更加接近實際生活,使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方式、生活經驗等去解決問題,也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數學的優越性以及數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久而久之,學生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就得到提高和發展。
總之,數學實踐活動絕不是為“實踐”而實踐,它是一種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要求的開放式教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為我們描繪出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堂教學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