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婧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訪談與課堂觀察結果的分析,總結出智障兒童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和特點,并選取具有典型課堂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行為矯正。在矯正時,需分析課堂問題行為產生原因,確定矯正的目標行為,改變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最后采取適當的矯正策略進行矯正。
【關鍵詞】:中度智力障礙 課堂問題行為 行為矯正
一、前言
智障兒童由于受其自身發展障礙的制約,存在認知、語言、社會適應等多方面能力的缺陷,也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技能。因此他們會采用問題行為作為溝通的一種手段。這些問題行為對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干擾性,不僅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率,還影響到周圍學生的學習和安全。如何減少甚至消除課堂問題行為成為培智學校課堂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行為矯正主要是依據學習原理(行為學習理論或認知學習理論)處理問題行為,從而引起行為改變(矯正不良行為和增強良性行為)的一種客觀而系統的有效方法。目前已發展了許多具體的方法,如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正強化、負強化、正懲罰、負懲罰、消退、認知療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示范—模仿療法等。
二、干預與分析
本研究是以培智學校中的教師和數量占大多數的中度智力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了甘肅的2所培智學校中的8名教師作為訪談對象進行訪談。并根據訪談結果和課堂觀察結果選取一名中度智力障礙學生就其課堂問題行為開展為期30天的行為矯正。
2.1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根據訪談筆記的分析結果,發現每一種課堂問題行為的具體表現有所不同。見表4.1。
2.2 個案研究結果與分析
2.2.1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小坤,男,9歲5個月,智力障礙,現為某特殊教育學校四年級學生,韋氏智力測驗量表分為44分,入學前未接受過其他教育。課堂觀察結果發現小坤無法遵守課堂教學秩序,很少聽從教師指令,上課時經常跑離座位教室。本研究選取發生頻率最高的跑離座位行為進行矯正。
2.2.2問題行為原因分析
在與任課教師溝通后發現小坤發生跑離座位行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生理因素:因智力障礙導致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表達需求;家庭因素:父母疏于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放任其不良行為;教育因素:跑離座位行為剛發生時教師多采取用實物(糖果)誘導或滿足其要求的方法,導致小坤為得到糖果增加跑離座位行為。
2.2.3 確定目標行為
通過多次觀察,小坤跑離座位的行為在上課期間頻繁發生嚴重的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需要介入一定的矯正措施。目標行為確定為:通過行為矯正,使小坤逐漸減少跑離座位行為的次數,回歸到一般特殊兒童的行為水平。
2.2.4 矯正策略
首先,對誘發小坤跑離座位行為的物理性環境和社會性環境進行調整。物理性環境的調整包括:調整小坤的座。;對易導致其分散注意力事物的處理;上課時關好教室門,以免被走廊上的實物吸引。社會性環境的調整包括:構建積極、和諧的情感環境;調整任務,根據小坤的身心發展水平調整作業難度;提供更多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激發其參與的興趣。
其次,當跑離座位行為發生時,老師須采取適當的干預策略。一是提示策略:出現先兆問題行為時馬上用目光或語言給予警示或走到其座位旁用手勢阻止。二是隔離:當小坤跑離座位且不聽勸阻時,立即把他強制帶到拐角處面壁,不許其參與任何課堂活動。三是區別強化與消退相結合:選擇有效強化物,小坤出現良好行為時便予以獎勵,出現跑離座位行為時取消對其的關注。四是代幣制:小坤在相應時間內沒有發生跑離座位行為,會得到相應的代幣,使用這些代幣可以換強化物。
2.2.5 實施環節
矯正策略實施的初級階段,小坤的抵觸情緒很明顯,被老師制止或隔離后會哭泣,也會說“討厭老師”之類的話語,跑離座位的行為次數增多。這時研究者必須堅持制止該行為,不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現象發生。
經過一周時間的矯正之后,采用區別強化與消退相結合的策略,對安靜狀態下的良好行為進行鼓勵,對跑離座位行為不予以關注并進行懲罰。隨著矯正的繼續,小坤漸漸能在在課堂上按照老師的指令進行相應活動,同時,他得到獎勵和言語鼓勵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為鞏固矯正結果,進一步和家長取得聯系,需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例如,在小坤吃飯時跑離飯桌后,家長應在采取和教師一樣的策略。
反彈階段中隨著目標行為的增加撤消強化物,這時,小坤為了繼續得到強化物出現了跑離座位行為次數增加的現象。因此需重復過渡階段的矯正,并采用代幣法慢慢的撤銷強化物。
最后,是穩定階段,有目的地強化小坤已經形成的目標行為,引導他按照預定的目標行為發展,從而消減他跑離座位行為的次數。矯正結束后,小坤能較好地約束自己,不隨意跑離座位,能配合老師進行簡單的教學活動。這四個階段,小坤跑離座位行為的發生次數的變化見圖4.2。
2.2.6 矯正效果
從曲線圖中可以反映出:第一,跑離座位行為的次數趨于減少,表明干預有效果;第二,在前兩周周末假期返校后,跑離座位行為出現上升,表明干預效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影響;第三,第三周至第五周由于采用行為代幣制及區別強化與消退相結合的策略,小坤的跑離座位行為減少,這表明小坤在行為矯正下逐步改善了其問題行為,跑離座位行為的嚴重程度由重轉輕,但要徹底消除不良行為還是一條漫長的路,仍需要學校教師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心血。
三、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綜上述研究的結果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影響培智學校課堂教學的中度智力障礙兒童課堂問題行為主要有:跑離座位、打鬧、提問反應過激、攻擊、亂喊亂叫、多動、退縮、刻板、其他。
第二,對中度智力障礙兒童的課堂問題行為進行矯正時,首先需分析該種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接著確定矯正的目標行為,然后對被矯正者所在的物理環境進行改變避免環境中有引發該種課堂問題的因素,并對社會環境也做相應的改變,最后針對已發生的課堂問題行為采取適當的矯正策略進行矯正。
第三,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須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進行,學校期間課堂問題行為有所減少,但周末回家后得不到矯正導致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反復。因此,矯正者和家長及時溝通非常重要,家長必須配合教師進行矯正,如有必要需對家長開展相關培訓。
3.2 建議
第一,根據中度智力障礙兒童的自身特點,制定適合的矯正方案。智障兒童的課堂問題行為表現出很大的個體差異,這就需要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仔細觀察學生,對學生的人格特點、產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動機或生理因素有詳細的了解,然后,根據中度智障兒童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并不失時機地實施行為矯正。
第二,調整學校因素,創設良好的學校環境。根據觀察結果,教室和周圍的環境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需要減少無關布置。
第三,教師需調整心態,積極投入。中度智力障礙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因生理因素不易矯正,且短期效果不會很明顯,時有反復,因此教師在教育訓練的過程中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更需全身心地投人,抱著正確積極的態度,只要堅信,一定會有回報。
【參考文獻】
【1】伍新春,胡佩誠.行為矯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8.
【2】 韋小滿.弱智兒童不良行為的特征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1):54-59.
【3】劉紅羽.培智學校學生問題行為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16.
【4】孫影娟,李志楠.課堂問題行為研究綜述[J].世紀橋.2010(2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