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坤廷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電子信息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進步。電子信息技術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層面很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文對電子信息技術的概念進行簡要闡述,分析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同時針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合理的應對措施,希望可以為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的發展助力。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426. 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9129(2018)12 -0235 -02
引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標明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科技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水平。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并在科技發展道路上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電子產品層出不窮,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改善。
1 電子信息技術的概述
電子信息技術是在當前時代的背景之下,在計算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主要是用來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通過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相互結合,來提高計算機工作效率與職能的一項技術。隨著科技的創新和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更加趨向于成熟,并且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的基礎上,朝著智能化、應用集成化、網絡化與數字化的方向發展。
2 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
2.1 教育領域。電子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現如今,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網絡授課的機構有很多,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學到知識,將教育資源最大化利用,比如網絡授課、在線做題、在線批改等方式,都很好的結合了電子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網絡數據整合,然后通過數字信息集成化將線下知識傳人到電腦中,使學生利用網絡就可以學到自己想學的、看到自己想看的。
2.2 醫學領域。電子信息技術不僅在教育行業有廣泛的應用,在醫學領域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到醫學發展中,大大的提高了醫療工作的工作效率,減輕了醫護人員的負擔。例如電子病歷,較傳統紙質版的病歷來講,具有很高的嚴謹性,方便了醫生和病人進行信息的保存和查詢;同樣,還有醫院信息系統的構建和電子檔案的管理,譬如自動收費系統、信息查閱系統、監督管理系統,這些信息系統都是依托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過來的,是醫學發展中的主要內容。
2.3 軍事領域。電子信息技術在軍事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軍事電子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電真空技術、光電子和微電子技術,這些技術都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撐研發出來的,無論是在作戰指揮還是武器裝備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國防軍事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提高了作戰效率,還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問題。
3 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3.1 創新意識不足。盡管,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是,我國電子信息技術普遍缺少創新意識,缺乏獨立研發的能力,導致在技術創新方面發展滯后。加之我國電子信息工程人才資源緊缺,所以開發新技術的進程也就較為緩慢,這些情況都導致我國電子信息工程中現代化技術的體系尚未完善,不具備獨立創新的精神。
3.2 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緩慢,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電子信息技術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國家及相關企業機構并沒有意識到電子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所研發出的產品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要想使產品得到優化和升級,就要打破傳統的產業結構,從當前電子信息技術的現狀出發,重新找尋適合其發展的結構體系。
3.3 發展環境不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環境存在著一些弊端。當前國內還沒有相對完善的機制來發展電子信息技術,使電子信息技術的市場競爭力不足,大大影響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同時,國家和有關政府部門也沒有出臺保護電子信息技術合法權益的措施,使電子信息技術這一行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與保障。
3.4 應對措施。為了使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得到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我們應該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實行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對外開放政策,為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同時,要鼓勵創新,培養電子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現有的電子信息技術水平上進行不斷完善和創新。此外,國家應該大力加強對電子信息技術行業的支持與幫助,發掘電子信息行業的人才,以推動電子信息行業的快速發展。
4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就。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電子信息科學技術今后的發展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完善電子信息技術在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電子信息行業快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皚瓊.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及發展趨勢解析[J].科技風,2016( 04):120 - 121.
[2]李昊辰.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應用及未來發展趨勢[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 (1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