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麗莎 蒲星燕
【摘要】:我們塑造了環境,環境又塑造了我們,兩者之間的媒介是行為關系,針對于漂流旅游項目設計中把項目獨特的體驗和人類原始的探索性作為設計目的,所以從環境行為學的理論作為研究點,注重人、行為與環境的多種因素關系,把多感官互動設計理念帶入漂流設計中,達到旅客對漂流的原生態感官感受,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與放松,走進消費者的心里,注重旅客的感官特點,達到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人們的感官體驗感受才是評判景觀空間好于壞的標準。
【關鍵詞】:環境行為學 多感官互動 情景化感官體驗
引言
隨著社會旅游業的發展和人性化景觀理念的植入,景觀設計已經不能單純的局限于自然環境,人們開始關注更深層面的東西,開始注重旅游景觀與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達到人與環境共處的景觀狀態,針對于漂流設計規劃中,更好的體現環境是在一種運動變化中被感知,游客在水中體驗的是一種移動的野趣,再豐富變化的過程中去感受感官互動的體驗。讓人們不僅僅參與到景觀當中,也讓景觀更好的融入人類。
一、主要概念界定
1.環境行為學
環境行為學又稱環境心理學,這項學科把人類的行為與其相應的環境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結合起來加以分析來得知環境對人的潛意識的行為影響。其中的“刺激決定論”把人類大腦反應過程的模式化做了一個簡化的模型,就是從人感知開始在大腦中連鎖反應的模型,清晰的表達出人從接受反應到認知到詮釋再到感知最后達到一種刺激的現象。
2.多感官互動
感官是人自身的感受器官,也可稱為五感設計,分為內部感受的體驗與外部感受的體驗。外部感受分為,嗅覺、視覺、觸覺、味覺、聽覺五種感官感受。五感概念的由來是傳統佛教的“五根”。類感覺的感受器位于身體的表皮外部。而內部感覺的體驗是人外部部分運動傳達給人體內之后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這種感官體驗來源于人體內部深層組織感受器。
二、旅游景觀設計中多感官體驗的營造分類
(一)營造視覺的體驗環境
景觀這兩個字是個詞組,“景”這個字我把他看為景色,他是相對客觀的,具體化的,而“觀”我把他看做第一感觀,不單單指視覺,是通過我們大腦反應引起的感官反應,他是主觀的,但無疑說“觀”的第一反應是視覺,他會起到觀看、分辨、感受色彩與形體的作用,人們對于外界的搜索信息中,表達最直觀的就是視覺感受,他會給體驗者最迅速的信息。我國古代就有很多對視覺因素的研究,例如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對景、借景等注重色彩效應、光影,所體驗的無非就是視覺帶來的心里暗示于感受,隨之也慢慢形成了景觀美學的概念。
(二)營造嗅覺的體驗環境
氣味在有些環境中會給人帶來安心與寧靜也可以給人帶來煩躁與不安,又可以給人帶來指引的方向,人們會根據氣味尋覓來定位許多環境的特性。在嗅覺設計的相關理論中,設計師提出兩種設計方式是負設計和正設計,負設計是去除讓人們不愉悅的味道,如工廠的灰塵和垃圾的味道,正設計也就是把自然界花的芳香、森林的清新發揮到最大化,來補充游人的感受。嗅覺感官的營造也可以在景觀中起到虛實結合的美感,會使得漂流景觀的藝術效果更佳完美。
(三)營造多感官的體驗環境
營造多感官的體驗環境重要的是各種感覺信息的互動與組織協調的過程,與環境和周邊性質以及設計主題相匹配,達到環境的整體效果是感官體驗中要注重的,不同的空間打造不同感官的景觀體驗,對周邊資源認知清晰,合理利用與開發的同時考慮旅客的體驗心理。
三、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多感官體驗對旅游項目建設的設計策略
(一)利用自然環境與空間感官互動打造平衡關系
環境制造自我感知情景化
環境當中的情景化就是情和景兩個方面,在于互動感官體驗相融合,達到本次方案的設計主題“觸景生情”,引發感官的情感體驗,達到五感設計中的視、聽、嗅、觸、動覺等人的自我感知。例如閬中擁有“中國第一風水古城”的美稱,風水文化極其深厚,因此項目概念中保留風水元素,在風水環境的基礎上去設計情景化的節點去達到旅客的感官互動,觸動旅客的某些情感,去達到情景化的轉變,滿足精神需求的一些層面,在設計中通過立意、命名、取材、造景,打造情景交融的空間環境。
(二)創造出不同空間感官體驗的互動策略
1.“視趣”的感官體驗
視覺感官在景觀感知中占最重要的部分,視趣概念的來源也是針對漂流的動態因素來展現視覺帶給漂流的樂趣,在漂流設計中,利用晝夜光影的變化以及水文的處理和地下空間的運用打造了水下觀景區,可在娛樂的同時觀看到水下漂流河道的層次感,窯洞反視野漂流景觀等其他功能區來傳達多方面的視趣。
反視野理念更多是在不經意的抬頭中看到的景觀,也是打造人們在繁華都市和鄉村度假反差感,使人們在游玩的過程中,更好的擴大視野。
2.“聲境”的感官體驗
在打造生態漂流之鄉的過程中,聲境也就是自然界等的各種聲音體現出的鄉村意境,概念中的森林聲境,架空瞭望平臺,近距離與鳥兒生物親近,用外界山中的聲音去感知自然,來刺激人的心理感受。
3.“呼息”的感官體驗
根據環境行為學書籍調查,嗅覺是存留人體內記憶最深的感官,人類會因為某種味道而對事物產生記憶,在多感官互動中,嗅覺起到了在漂流過程中一個重要景觀感受。把“呼息”的設計手法帶入設計中,處在鄰近白佛寺的功能區附近,把寺院檀香的氣味沿著路線擺設,原始探索性的漂流景觀,人們根據氣味就可以推測出功能區的路線,對弱勢群體感官上進行目的引導,給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注,讓殘障者跟正常人一樣去感知世界,達到人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設計。
【參考文獻】
【1】李道增,清華大學出版社,環境行為學概論[J]1999-3-1
【2】[日]原研哉,朱鍔澤.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様星星,宋艷菊.設計心理學[M].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