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
【摘要】:社會政策要托底,是當前中央對我國社會政策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社會政策的托底功能應該是“積極的”,即面對經濟下行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社會政策要積極地、有效地、建設地回應問題。隨著中國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職能也隨之轉變,“政府購買服務”成為公共服務提供的主流。本文通過對社區服務以及社區養老服務政策概述,針對四川省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探析成都市多元化主體社區治理范式下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
【關鍵詞】:社區養老服務 多元主體 社區治理
一、 問題的提出
2013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從那以后,“社會政策要托底”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多次重要的會議和文件中反復出現,是當前中央對我國社會政策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1]隨著中國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職能也隨之轉變,“政府購買服務”成為公共服務提供的主流。尤其在十八大的重要文件中提出了“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和“創新社會治理”之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發展—創新社會治理”整合為一體,成為社會政策研究的新熱點。
學界現有文獻主要從兩個方面探討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之間的關系:一是從政社關系,強調應當打破原有政府“壟斷”公共服務的局面,應當以多元參與的視角進入,動員更多的主題參與到社會治理之中[2],真正做到政府將“治理社會”的思路轉到“社會治理”的思路上來[3];二是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層面,重點探討參與實踐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二、社區養老服務的定義
2011年《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關于社區養老的定位是:它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支撐,具有社區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支持兩類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者無力照護的社區老年人服務。
本文認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是指由國家統一規劃區域,以社區為基地,以社區服務機構為載體,以服務為最終目的,以生活在社區內的老年人為服務對象,通過社區成員間的互動互助,解決本社區的養老服務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三、國內社區服務政策概述
20世紀70年代以來,政策概念涵蓋的范圍有所擴大,逐漸的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市場也能產生政策。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社區服務,催生了中國社區政策,標志國家與社區關系的根本轉變。社區政策逐漸成為是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及時回應社區問題,有效滿足變遷的社區需要,實現社會整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要“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加強社會組織立法”,明確提出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在立法協商、普法和守法、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等方面的作用。這些表述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幾十年來,在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陸續發布了多項關于社區服務的政策(見下表),強調社區參與社會服務的重要性,并設定目標,為我國社會服務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四川省成都市社區養老服務在社區治理范式下的研究
1、四川省人口老齡化現狀
2017年四川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75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1.0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15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3.94%。同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440.01萬人,年均增加62.86萬人,年均增長4.22%,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了4.79個百分點,7年平均每年提高0.6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276.45萬人,年均增加39.49萬人,年均增長3.98%,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了2.99個百分點,7年平均每年提高0.43個百分點。[4]
同全國相比,2017年四川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僅次于山東,居全國第二位,占人口總量的比重僅次于遼寧和山東,居全國第三位。由此可見,四川老年人口不僅數量大,比重高,而且老齡化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全國。
據調查,2015年在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身體不健康的老年人占18.93%;2015年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身體不健康老年人所占比重為45.34%。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不健康老年人數量將繼續增多。根據預測,2050年全省身體不健康老年人將達1200萬人,其中,失能老年人將達300萬人以上。
2、成都市社區養老服務在社區政策體系下的發展概述
成都市的老齡化程度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前列,養老問題壓力巨大。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成都市政府提出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思路,并提出,建設形成“9073”養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過自我照料和社區服務實現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社區提供的各種專業化服務實現社區照料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
目前成都市社區養老服務采取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民間組織運作,區、街道、社區三級組織架構的分工負責的工作模式。在成都市錦江區、武侯區、青羊區、金牛區、成華區初步建立了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以社區服務、社會組織服務、志愿者服務為輔助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成都市財政局和市民政局聯合印發了《成都市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實施辦法》將涉及養老服務的政府采購事項進行了明確規定。政府購買制度的確立,意味著政府逐漸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養老服務,借助市場機制,增加養老服務供給改變。養老服務逐步走上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發展道路,養老服務機構日漸增多,服務形式也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
【參考文獻】
【1】林閩鋼:《中國社會政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名、王春婷:《推位讓治: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路徑》,《開放導報》,2014年第5期。
【3】張緊跟:《治理社會還是社會治理?—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發展社會組織的內在邏輯》,《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4】劉洪清:《“底線公平”才能“和順安康”—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原所長景天魁》,中國社會保障,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