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
【摘要】:十八大以來,隨著雷霆反腐的繼續推進,造成了很多公務員在行政過程中逐漸趨向于相反貪污受賄的另一個極端——隱性腐敗,其中公務員的行政不作為現象日益嚴重。為此,筆者將首先從該現象切入,論述其概念并分析公務員行政不作為的成因。最后再針對其產生的原因提出事后相應的法律規制,使行政不作為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關鍵詞】:公務員 行政不作為
一.公務員行政不作為的概念
對于公務員行政不作為的概念界定,多年來無論在法理學界、公共管理學界還是行政學界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學界也產生了諸如主被動行為說、行為方式說、實質行為說等不同的學說,各有側重。
因此,對于該概念筆者有如下理解:
筆者將分別從廣義和狹義角度來理解行政不作為現象。首先,廣義上來理解,行政不作為指行政主體本來有義務和條件履行責任,但是不履行、不在規定期限內履行或者是僅履行部分責任或義務的消極行政行為。其次,狹義上來講,行政不作為僅指行政主體有履行法律、法規、規章規定職責的義務卻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的行政行為。
二.公務員行政不作為的成因
公務員行政不作為的成因除了近幾年來我國雷霆反腐給公務員帶來的心理變化、公務員自身能力和素質受限以及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自我定位失當等內在原因,還存在以下三點外在原因。
1. 公務員制度設置與執行的不完善。
就中央頒布的《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其中很多內容的規定都比較寬泛,對于考核的過程和結果都僅停留在定性的描述,沒有體現在量化的分數上。筆者也曾采訪過幾個基層公務員,他們均認為在實際工作中,相關的考核制度都是流于形式,涉及到每個公務員的獎金一般都是平均分配;在晉升過程中很多都是論資排輩。
2. 行政法律法規在立法與執行上的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行政法律法規無形中對于行政程序等方面的規定比較死板,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比如,一般規定“公安機關的審訊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復雜情況下需要上級批準,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但是在實際行政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難以預測的特殊情況,可能會造成行政主體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訊工作等,這就使公務員不可避免地出現行政不作為現象。
3.公務員在行政過程中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以及完備的監督體系。
很多公務員在工作過程中遭遇行政相對人的攻擊甚至是傷害,但是當前的法律法規對于這類事件的處理力度不大,這不僅不利于當前行政管理大環境的凈化,還會使基層公務員身心受到極大的挫傷。此外,目前我國對于公務員的監督大多來自于行政主體外部,但是當前的行政管理監督體系雖然在不斷完善,還是存在很多缺陷。比如:人大等層面的外部監督雖然效力相對更大、監督范圍更廣,但是很多監督都沒有落到實處,監督過程也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度。
三. 公務員行政不作為的事后法律規制
(一)健全我國行政不作為的救濟制度。
目前在我國的現行法律中,行政救濟主要依靠《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這兩部法律作為指導。但是這兩部法律都存在不盡完善的地方有待修改:首先,兩部法律都將抽象行政行為排除出行政救濟的范圍;其次,兩部法律關于可以進行救濟的行為主要還是列舉式,列舉出一些可以進行救濟的情況,這無形中將大部分不作為行為都排除在可救濟的范圍之外。
所以,想要更好地維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打擊行政不作為行為,就要不斷擴大行政救濟的范圍,讓更多的行政相對人切實體會到行政救濟的好處,讓更多的行政不作為行為受到打擊,從而營造一個更為公平公正的行政和司法環境。
(二)健全我國行政不作為的賠償制度。
目前在《國家賠償法》里卻沒有關于行政主體因行政不作為而造成行政相對人利益受到損害時應該做出賠償的明確詳細的規定。比如:《國家賠償法》第二條第一款只是說到“行使職權”,并沒有明確把行政不作為加入其中,筆者認為應該改為“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常行使職權中或有義務但不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法按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p>
此外,在現行的《國家賠償法》中,其中有關于不予賠償的情形之一是:“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國家不予以賠償?!钡P者認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由于個人行為而致使損害發生的,比如相對人在被審訊的過程中受到了嚴刑逼供,難以忍受之下自殺的情況。這樣的情形也應該受到國家賠償,只是賠償方式與直接造成相對人死亡的情況可以不同。
(三)加強行政不作為的事后監督。
要徹底將“權力問責”向“制度問責”轉變,不斷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公務員不作為行為查處和問責的力度與范圍。此外,行政不作為的事前監督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抑制不作為行為的發生,但是不能完全杜絕行政不作為現象的出現,所以筆者認為還可以繼續加大對于執法的監督力度,行政相對人遇到譬如自己的合理訴求沒有被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認真處理等行政不作為事件時,可以向有關監督部門投訴,監督部門記錄在案并且督促涉及到的行政主體及時認真完成工作,違者再訴諸法律。
結語:
總之,規避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不作為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個系統又龐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它對于我們改善行政環境,提高行政效率起到關鍵作用,更有利于推進依法治國方略與和諧社會的進程。希望以上拙劣的觀點可以對規避行政不作為現象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勇. 行政不作為的法律思考[D].延邊大學,2002.
【2】胡威. 中國公務員制度研究:歷程回顧、前沿問題與未來展望[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05):151-156.
【3】沈小燕. 行政不作為的立法規制[D].湖北大學,2011.
【4】田坤. 簡論行政不作為及其法律規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5】孫博. 公務員行政不作為的成因及遏制對策[D].延邊大學,2010.
【6】姜曉萍. 行政法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