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龍
在我國當前的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學校領導是學校一切事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方向。所以,校領導對學校合唱教育事業的看法對其今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重視榮譽而忽視教育
在對學校合唱教育的發展進行深入地調查后,我發現因為合唱需要眾多的學生一起參與,并且需要學生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練習,所以校領導的對于合唱團的態度則是不溫不火。但是筆者同時也發現,一個學校合唱水平的高低代表著其音樂教學能力的強弱,同時也會為學校增光添彩。因此,學校一般都很重視省、市以及各地區舉辦的合唱競賽,會積極的動員學生參與。但是只要比賽一結束,學校就不會再重視對學生進行合唱訓練。由此可見,學校在合唱教育上表現出了較強的功利性特征,這也從側面暴露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缺陷。
缺乏民族文化傳承理念
在現在的小學教育中,領導層的壓力多來自于升學率,所以在教育中,多以文化課的學習為主,幾乎沒有對民族文化傳承給予重視。這就導致了我國的民族音樂日漸衰落,對其進行研究的人越來越少,許多人完全不知道也不了解民族音樂,我國千百年來流傳的民族音樂文化就很難得到延續與傳承。所以,從繼承傳統音樂文化這一層面上來說,學校身上既然背負著培育小學生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就必須轉變對于合唱教育的陳舊觀念,大力發展學校的合唱教育事業,向學生努力宣揚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
重西方音樂輕本土音樂
由于我國音樂教育體制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模式的基礎上,因此,一部分中學老師在接受教師教育過程中,多以西方音樂為主。除了民族器樂和聲樂外,鋼琴、美聲、視唱練耳、和聲、配器等都是以西方音樂教學體系來接收專業技能和知識。所以,在進行合唱訓練曲目選擇時,合唱老師多會選擇一些國外以及用國外歌曲曲調填詞改編的曲目。而真正我們本土的民族性較強的音樂,反而棄之不用。
我國的童聲合唱發展的還不是很完善,大眾水平還有待提高,尤其是對于民歌合唱作品,不像西方教堂的童聲唱詩班,他們所演唱的作品本身民族色彩就比較濃烈,而且發展歷史要比我國的童聲合唱時間久,因而要相對完善很多。教師們在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時,要懷有堅定的信念,即使遇到困難也要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的愛上音樂,愛上合唱,愛上民族音樂文化。
教師民族音樂基礎知識薄弱
“從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可以看出其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而中國的音樂文化由來已久,集合了我國各種文化的精華之處并呈現出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由于我國很多學校都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的民族音樂教育,導致中小學老師對真正本民族的音樂了解的少之又少。在訪談過程中,這些領導和一些老師,除了比較出名的幾首民族歌曲外,其他知之甚少,更不要說民族合唱歌曲了。
專業老師欠缺
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小學和中學教育的合唱團發展迅速,但仍缺乏專業的合唱教師,小學音樂老師大多是教師,學生正專注于語音和鋼琴師范院校畢業,雖然合唱教學作為一個正式的主要課程進行設置,但教學合唱課程,僅僅停留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單一的學習層面。教師在對進行合唱教學時,一般都只注重傳授一些合唱的基本知識,而忽略了教學生怎樣組織、管理合唱團,合唱的技巧以及發音的方式。如果連這些入門的基本技能學生都沒有掌握,就更別提怎樣指揮合唱團和隨機應變地調整合唱曲目這些更高級的技能了,這也完全不利于學生們組織能力的發展,當他們走上教師崗位,也很難勝任合唱團組織和訓練的能力。沒有哪一個老師像教合唱的聲樂老師一樣,需要具備如此高的綜合素質以及如此專業的基本技能。
教師缺乏民歌合唱訓練經驗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合唱團,合唱團的老師非常重視技能培訓。然而,在民間合唱教學中,往往因為缺乏民間合唱訓練經驗,沒有合適的方法來引導的結果人為地破壞了孩子們的天性,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民間合唱作品的興趣,甚至厭煩心理。抽象藝術結合合唱,不確定性,非直觀的特點,無疑增加了教師培訓的民間合唱團的難度。因此,在現代教學理念提出來稀釋能力和學習時間的技巧,有些老師干脆避免教學在這方面,還是根本就沒有的技能培訓,直教唱歌。事實上,學生的這種民間合唱訓練是非常不利的。
學生接受民族合唱作品的意愿較差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變化,影視、網絡、各種傳播媒體已經慢慢成為小學生接觸音樂文化的另外一種重要途徑。而這種傳播媒介對于小學生來說,弊大于利。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還沒有真正辨別好壞的能力,不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當前,歐美國家的流行音樂以及日本、韓國的勁歌熱舞已經深入人心,影響廣泛,當代流行音樂已經潛移默化的對他們產生認知上的影響,讓他們覺得這才是音樂。這也是為什么在調研中發現,多數學生對本民族音樂的學習表現出一種抵觸心里的原因。他們會認為,本民族的傳統音樂“很土”、很“OUT”。因此,現在已經很難聽到有小孩子哼唱民族歌曲,脫口而出的都是流行歌曲、網絡口水歌。曾有一位熱衷于民族音樂的教師企圖改變這一現狀,他說:“我們去搜索各地動聽的民歌時,常常遭遇這樣的情形:當地的年老者向我們致歉,說他已經年邁,歌喉大不如從前,已經唱不出民歌了。而當地的小孩能唱歌,但只會唱一些流行歌曲,比如周杰倫的《晴天》、林俊杰的《江南》…看到這種狀況,真是讓我們為民族音樂感到痛心。”在與合唱老師的交流中也了解到,學生在課堂中對流行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網絡口水歌,這些網絡垃圾也在慢慢沖擊和侵占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情趣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魏煌.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音樂研究[J].2002
【2】滿都拉 《中小學音樂課中蒙古民歌教學》[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