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 郭佑琳
【摘要】:有專家曾經說過,“技巧固然重要,但培養學生對鋼琴藝術的熱愛更重要”,這個觀點道出了鋼琴藝術教育的精髓,反觀傳統鋼琴學習教學中的教材大多都是古典時期的積累,繁復而深奧其培養的目標方向是職業鋼琴家,已經脫離了當代的文化潮流與藝術時代背景,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鋼琴家。
【關鍵詞】:鋼琴技巧 考級 古典
引言
我國特有的“考級現象”使得目前社會上普遍鋼琴學習者更注重考級這件事。不可否認鋼琴考級的初衷是非常好的,通過孩子的藝術教育培養,經過藝術的熏陶來培養孩子終生興趣愛好和高雅藝術的審美情趣。但是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擴大,鋼琴熱有增無減,家長的虛榮心和攀比心也在日積月累,這無疑失去了讓孩子學習鋼琴的初心和興趣。恰恰有些鋼琴教師礙于“情面”或者別的原因也會刻意去迎合這些家長,忽視了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做為一個從事鋼琴教學20年的鋼琴教師,我認為學鋼琴首先是培養人的興趣愛好,其次才是做一些學習意愿前提下的有益拓展。音樂的世界是美的,不要為了一張功利性的考級證書讓孩子失去了美好的童年,下面筆者以20年的鋼琴教學經歷,從鋼琴老師的角度談談對于“教鋼琴”這件事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鋼琴教師該怎樣選擇教學內容
孩子學習鋼琴,作為一名鋼琴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是觀念上,作為鋼琴教師一定要記得鋼琴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人才,而是培養孩子學習鋼琴的興趣,提高藝術審美體驗,要注重學習的過程,盡量安排學生喜歡而又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從目前的主流教材來看,入門級教材主要選擇:簡易湯普森教材或拜厄,技術練習選擇:《哈農》或《音階與琶音》,練習曲大部分選擇:車爾尼練習曲599、849、299、740等系列教材,復調選擇:巴赫的系列作品。另外高等師范鋼琴基礎教程、世界鋼琴名曲大全也是很熱門。從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看來,這些教材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成為正規學習鋼琴的一條康莊大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練習曲、哈農、巴赫這些鋼琴教材的內容過于繁復和艱深,加上現在的孩子還有其他沉重的學業負擔,所以要完成并達到要求,這個任務就比較艱巨了。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沒有很好的調整,這樣的教學恰恰是在扼殺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大量枯燥的練習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讓成人來做尚且需要很大的毅力,更何況讓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里保質保量的完成。這樣的教材選擇會有怎樣的效果?鋼琴老師也許會體驗到挫敗感。不錯是有個別勤奮的孩子,能夠給人驚喜,但是大部分學生依然不能達到標準。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精選而有所取舍,挑選出那些高價值的練習內容,讓孩子體驗成功給他們信心。
換個角度說,藝術應該是百花齊放,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每個人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家長包括孩子學習鋼琴如果僅僅是一個培養愛好的話,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可否認那些脫穎而出優秀的琴童確實令人贊嘆,看到很多鋼琴老師一直抱著陳舊的觀念,動輒這個不能彈,那個會走偏,對鋼琴進階的路線以及藝術風格的界定非常嚴格,這樣的態度是非常負責任的,但同時這些執念也已經違背了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單純的喜歡”這個就是初心,如金子般寶貴的那種對音樂對鋼琴情有獨鐘的初心。一定要好好保護,藝術也許不能成就未來,但藝術一定可以點亮未來的生活,讓藝術融入到完整的生命之中才是我們正真應該聚焦的著眼處。
二、鋼琴教師應該知道正確的演奏方法
演奏藝術是一門復雜和深奧的藝術,由于有很多的學派,表現情感的方法不同,還有最要的就是,每個人的不同個性,所以每個人在演奏時,詮釋和解決各種演奏技巧有著不同的方式。我們都應該給予尊重,當然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和原理,應該是除教學風格以外,鋼琴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就學鋼琴來說,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改正一個錯誤比學會一個新的內容要困難得多。就好像把一輛車子推上鐵軌,以順著軌道推就省力了。錯誤一旦形成,就會走很大的彎路,所以對初學者來說重要的是走好第一步。
所以學琴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放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先學會用手臂的重力,再去練手指的高抬指力是很見效的,一個輕松、下沉的手臂是很“重”的(就向是自由落體的感覺),手指尖(尤其是比較弱的4指和5指的指尖)承受到整個手臂乃至身體的重量,從而使關節得到了鍛煉,很快就能站穩,這對于一些年齡和體重都非常弱小的學生都非常適用,能解決因為手指沒有力度而在彈奏過程造成的一些音聽不清楚的問題,因為找到了掌關節的支撐點,彈奏時顯得放松,不容易累,同時也使得音色更加飽滿。
有些鋼琴教師時會學生帶著某種教學觀念的烙印,比如手型呈半圓形“握個雞蛋”每一個手指關節凸出,會看到掌關節高高頂起,這樣“手的架子”是一種緊張狀態,它不能使手臂的重量集中到手指尖上去,也不利于手臂、手腕的放松,也不利于音色的集中,這樣的情況下就有必要改進一下,正確的狀態應該是自然下垂的,收攏的??梢远囿w會“空、松、通”三個方面的感覺,“空”就是掌心內要有空間,不要把手平鋪的琴鍵上,手腕也不能過低,“松”就是肩、肘、要放松,“通”就是每個關節都不要僵硬,讓“重量”可以順利傳遞,這就是通的意思。
另外要注意的是高抬指,“在彈一個音的同時,下一個手指做好要彈的準備”,這個細節也會破壞手的放松狀態,應該彈下去之后首先體會的是放松,“重量到指尖”任何不放松的、不下沉的動作都會使手指失去重力,都是不好的狀態,接下來再考慮下一個音,一個蘿卜一個坑,手指之間不要相互牽連,這樣才能鍛煉獨立性。此外還有手腕的放松和手腕的移動,如果不會放松手腕,很可能會影響以后的練習,如果前期的學習(第一步驟)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對手指的獨立性、靈活性等進行訓練。找到正確的演奏方法,再通過以后的彈奏中(包括在彈樂曲中)不斷得到練習,即使不做許多枯燥的練習曲彈奏也能掌握并理解演奏方法,反之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再多的“練”也是無用的,只會加深錯誤的烙印。
三、鋼琴教師應該知道正確的練琴方法
很多鋼琴老師在指導學生時,有時會過多地強調對一些技術重復的練習,少則幾十次、多則練到上百次仍覺得不放心,而對用大腦控制彈奏這一點卻不夠重視。這里必須要強調一點,要“大腦指揮手”不要做反了,比如在練習新的樂曲時,老師應該告訴學生:“在拿到新的曲子時,按照步驟去學習它,分析和理解要放在第一位?!彼灶A先讀譜非常重要,要先把樂譜整體看一遍,把其中的特點和有規律性的地方找出來,對照音樂用心聆聽,然后再來進行練習,這個方法在學習新曲子的時候尤其重要,所謂的三心“細心、耐心、專心”,這樣的效率往往是最高的。
“大腦指揮手”就是對作品、樂譜的理解和解讀能力,這個過程往往是成敗的關鍵,所以這就需要作為老師的我們,把正確的科學的方法傳授給他們,在每次上課時,要讓他們養成學習習慣---“動腦”。而不是一味地反復的練習。其實學會用頭腦控制可以節省很多練習時間,它能使演奏者更有信心地演奏??梢韵胂胝n文是怎么背出來的?是在掌握了大意的情況下,更容易記憶呢?還是就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一遍一遍的進行背誦呢? 由此可以看出,從小培養用腦練琴的優越性,更可以衍生為學習鋼琴是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用腦總結規律,用心高效學習。
四、鋼琴教師可以教孩子從樂曲中提高技術
實際上從樂曲中學技術,是一個多快好省的辦法,技術是為樂曲服務的,說明樂曲中的技術不但是提煉過的技巧,同時更是藝術瑰寶,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改變一下或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要突破傳統思維,既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又能掌握和積累曲目,同時對學習興趣而言也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一首首的練習曲只是把一個個的技術單獨的呈現出來,個別進行練習,就像先開始學習“字、詞、句子”一樣,但要怎樣去運用它們,就要靠一篇篇的文章來進行積累。所以學琴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方向,也可以把這個過程倒過來,從相反的方向通過一篇篇的文章來掌握和學習“字、詞語、句子”。這樣的學習,使學生更能夠牢固的掌握所學的知識點,那么彈奏樂曲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再者由于音樂形象比較具體,所以學生對用力的方法、聲音的控制等都能更充分的理解。
以樂曲來代替練習曲這種方式并不適合所有學生。一般說來程度比較淺的學生還是讓他們多練習一些練習曲及音階等基礎技術。學生學到中等以上水平后(像車爾尼Op·740練習曲),可選擇各種樂曲的余地擴大了,就可以逐步以樂曲來代替這些技術性不太高的練習曲。
所以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練琴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適合自己的練琴方法就是正確的方法,這才是學琴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事,練琴的習慣很重要,不只是要“多”練,關鍵是要“會”練,要學會分析樂曲中的“難”點,然后各個擊破,一個有經驗的老師能預料哪些是學生最容易出差錯的地方,而進行“重點”指導和關注,這樣學生在練習的時候就能有的放矢,另外對于學生掌握一些難度較高的技巧,比如八度,這些也不能急于求成,這個技巧跟手的條件有很大關系,有些作品比如《菊次郎的夏天》這首作品中的八度就可以用六度來替代,所以在手指跨度的技巧訓練中,要在能控制好的范圍里慢慢地練上來,這樣技巧才能鞏固。
【參考文獻】
【1】戴定澄? 音樂教育展望?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安國? 杜永壽? 中國音樂教育
【3】林華? ?鍵盤即興彈奏? ? 秘籍十八法? ?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