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宜



【摘要】:法律在處理犯罪后果以及對刑罰的設置上從古至今都是爭議性很大的問題。以我國大陸為例,不同的朝代法律對于犯罪與刑罰的態度都有不同的變化,亂世用重典,治世則大赦天下。在犯罪學家眼中,在處理犯罪的后果及設置刑罰的問題上,究竟法律應該運用嚴格的程序正義來保證對犯罪后果的處理和刑罰的執行更能保護犯罪人和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利益,還是在法內抑或是法外更加關注個案中犯罪人和被害人及其家人是否能夠通過法律的調解、甚至是規避法律的調解來獲得實體上的正義更加能夠保證其利益的實現,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我國大陸的法學家大多呼吁要進行法制改革,盡快使我國法律擺脫“重實體輕程序”的評價,而嚴格的程序是否就意味著真正的正義呢?
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大學地區針對高校的在校生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試圖了解普通民眾眼中關于法律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問題到底是怎樣看待的。在進行了上篇的簡單統計之后,筆者根據具體數據通過SPSS進行了相關變量的分析,旨在找出當被測樣本的所學專業、年級等等變量因素有所不同的時候,樣本對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理解有無偏差。結論表明,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在被測樣本的理解中更偏向于一種根深蒂固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是否接受法學教育等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并不如想象中明顯。
【關鍵詞】:法律 犯罪 程序 實體 正義
(接上篇)考慮到樣本的所學習專業(是否是法學專業)和學習經歷的長短(是否是大三及以上)會否對問卷中一些問題的結果造成影響,作者運用了SPSS中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簡單分析了其相關性。
分析中選取的自變量有所學專業(用1表示法學專業,-1表示非法學專業;)和學習經歷的長短(1表示大學三年級及以上,-1表示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因變量有a.是否能夠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1 表示能夠理解,0表示漠不關心,-1表示不能理解);b.激情殺人是否應當判處死刑(1表示應當判處死刑,-1表示不應當判處死刑);c.預謀殺人是否應當判處死刑(1表示應當判處死刑,-1表示不應當判處死刑);以及d.正義的法律程序是否帶來正義的裁判結果(1表示能夠帶來正義的結果,-1表示不能帶來正義的結果)。
a檢測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以及學習時間是否超過大學三年級及以上,對其是否能夠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選擇有沒有線性回歸的影響。
自變量為是否是法學專業和是否是大三及以上學生;因變量為是否能夠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
R方=0.075,因變量能夠被自變量解釋的比例只有7.5%,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對于其是不是能夠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并不能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R方<0.0001,因變量的變化能夠被自變量的變化解釋的比例小于1%,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具有大學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習經歷對于其是不是能夠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正義幾乎不產生影響;
根據Anova回歸分析,回歸平方和為7.161,殘差平方和為87.697,說明無法用該線性回歸模型解釋的樣本數量遠高于符合線性回歸模型的樣本數量,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對于被測樣本是否能夠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并沒有很密切的線性關系,即,并不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更加理解,或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更加不理解。
根據Anova回歸分析,回歸平方和為0.032,殘差平方和為94.826,說明無法用該線性回歸模型解釋的樣本數量大幅度高于符合線性回歸模型的樣本數量,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具有大學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習經歷對于被測樣本是否能夠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幾乎沒有線性相關關系,即無論被測樣本具有怎樣的學習經歷,均幾乎不影響其理解“法律對待犯罪結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
b.檢測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以及學習時間是否超過大學三年級及以上,對其認為激情殺人的罪犯應當被判處死刑有沒有線性回歸的影響。
自變量為是否是法學專業和是否是大三及以上學生;因變量為認為激情殺人的罪犯是否應當被判處死刑;認為預謀殺人的罪犯是否應當被判處死刑。
R方=0.006,因變量能夠被自變量解釋的比例只有0.6%,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對于其認為激情殺人是否應當被判處死刑幾乎沒有影響。根據上文的統計,即大部分被測樣本都認為激情殺人應當被判處死刑的問卷結果幾乎沒有受到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的影響。
根據Anova回歸分析,回歸平方和為0.751,殘差平方和為129.137,說明無法用該線性回歸模型解釋的樣本數量大幅度高于符合線性回歸模型的樣本數量,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對于被測樣本是否認為激情殺人的罪犯應當被判處死刑幾乎沒有線性相關關系,即無論被測樣本學習何種專業,均幾乎不影響其認定是否應對激情殺人的罪犯判處死刑。
R方=0.016,因變量能夠被自變量解釋的比例只有1.6%,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對于其認為激情殺人是否應當被判處死刑有很小很小的影響。根據上文的統計,即大部分被測樣本都認為激情殺人應當被判處死刑這一問卷結果幾乎沒有受到被測樣本是否具有大學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習經歷的影響。
根據Anova回歸分析,回歸平方和為2.029,殘差平方和為127.860,說明無法用該線性回歸模型解釋的樣本數量大幅度高于符合線性回歸模型的樣本數量,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具有大學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習經歷對于被測樣本是否認為激情殺人的罪犯應當被判處死刑幾乎沒有線性相關關系,即無論被測樣本具有多久的學習經歷,均幾乎不影響其認定是否應對激情殺人的罪犯判處死刑。
在測試被測樣被對于預謀殺人的罪犯是否應當被判處死刑的認識上結果與測試其對激情殺人的罪犯是否應當被判處死刑的認識類似,因此不再贅述。
c.檢測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以及學習時間是否超過大學三年級及以上,對其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否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有沒有線性回歸的影響。
自變量為是否是法學專業和是否是大三及以上學生;因變量為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否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
R方=0.011,因變量能夠被自變量解釋的比例只有1.1%,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對于其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否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影響非常小。即上文所述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帶來正義的結果的人數大于認為不能帶來正義的結果的人數這一問卷結果沒有受到被測樣本所學專業的影響。
根據Anova回歸分析,回歸平方和為1.672,殘差平方和為153.264,說明無法用該線性回歸模型解釋的樣本數量高于符合線性回歸模型的樣本數量,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是法學專業對于被測樣本是否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幾乎沒有線性相關關系,即無論被測樣本具有怎樣的專業背景,均幾乎不影響其判斷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否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這一問題。
R方=0.007,因變量能夠被自變量解釋的比例只有0.7%,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具有大學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習經歷對于其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否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影響非常小。即上文所述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帶來正義的結果的人數大于認為不能帶來正義的結果的人數這一問卷結果沒有受到被測樣本學習經歷時間長短的影響。
根據Anova回歸分析,回歸平方和為1.057,殘差平方和為153.878,說明無法用該線性回歸模型解釋的樣本數量高于符合線性回歸模型的樣本數量,因此可以視為被測樣本是否具有大學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習經歷對于被測樣本是否認為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幾乎沒有線性相關關系,即無論被測樣本具有多久的學習經歷,均幾乎不影響其判斷正義的法律裁判能否帶來正義的社會及個人結果這一問題。
但是綜上,筆者的模型并無法完全排除被測樣本的專業背景和學習經歷對于其認識問卷中問題的影響,確實有個別被測樣本的答案是受到其專業背景或學習經歷的影響的。根據一般經驗考慮及個別訪談,具有較長學習經歷的人客觀上也的確比較能夠理解問卷所涉及的問題,并且具有法學專業背景的人對于問卷中專業性詞匯的理解相比非法學專業背景的人來說更為清晰。雖然他們給出了相同的答案,但是我們也可以認為他們其實是不同的理解之下巧合性地做出了相同的回答。因此我認為這次問卷并不能精準地反映出被測樣本對于法律處理犯罪時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問題的態度,其結果是估測性的。
總體而言,問卷認為程序正義相對于考慮個體利益的實體正義而言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