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瑞
【摘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建立起一套嶄新的海洋法律制度,為世界各國所遵守。但由于《公約》是海洋大國與發展中國家力量對比與平衡及其對不同權益的折中、調和的產物,且受到當時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的限制,《公約》的許多規定不夠明確具體,在某些權利的調整過程中留下了空間,導致出現了剩余權利問題。國際海洋法的發展趨勢表明,《公約》的簽署只是解決海洋法相關問題的開始,隨著世界各國的發展,新問題不斷出現,國際海洋法的空白之處日益明顯,對各國的海洋安全產生了影響。因此對于海洋法剩余權利問題的研究十分必要。
【關鍵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剩余權利 科技發展 合理規制
一、海洋法上剩余權利的出現
通過對剩余權利問題的研究,我們發現最初的海洋剩余權利爭端是由捕魚權爭議引起的。世界各沿海國都認為本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靠捕魚為生,就算沒有相應的法律條文規定,入海捕魚的權利也仍是其既有權利。別國漁船不應在其一直以來捕魚的海域進行漁業行為,這也引起了一系列的海洋權利爭端。按照上文對于剩余權利的理解邏輯演繹推理,海洋法中的剩余權利是《公約》中沒有明確規定或沒有明令禁止的那部分權利。源于三種情況:《公約》有規定但解釋不一致,實踐中有爭議;《公約》的規定不明確或不具體(當時有爭議,為了折中和調和而不得不含糊其辭);法律本身缺失(當時認識的局限性滿足不了現實需要;科技和社會發展產生新情況,《公約》沒有涉及或沒有確立)。
二、《公約》中的剩余權利引發的問題
目前各國比較關注的海洋法中的剩余權利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專屬經濟區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1、專屬經濟區內“航行和飛越自由”的質量缺陷
《公約》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賦予了任何國家在沿岸國專屬經濟區內航行自由權和飛越自由權。但是,對航行自由和飛越自由的標準和界限《公約》并未涉及,這就使各國對此做出不同的解釋和適用提供了可能,導致一些國家稱其在專屬經濟區內進行的軍事活動和??諅刹榛顒邮窃诤戏ǖ匦惺埂豆s》規定的公海航行和飛越自由,而另外一部分國家認為這些活動是對航行和飛越自由的濫用:海洋強國認為軍用船舶和航空器在公海上享有航行自由和飛越自由,各國對此并沒有任何爭議,而《公約》將公海航行的自由權和飛越自由權延伸到了專屬經濟區,并且沒有具體條款對此做出限定和禁止,所以軍用船舶和航空器應該享有與民用船舶一樣的地位與自由。而沿岸國,特別是那些國家力量相對弱小的沿岸國認為海洋和平的利用是《公約》的宗旨和前提,專屬經濟區與公海的性質截然不同,外國軍用船舶和航空器在沿海國專屬經濟區內往往是以獲取軍事情報、軍事測量、軍事演習等非海洋利用為目的,威脅甚至侵害了沿岸國的國家安全,故不應允許。
2、專屬經濟區內海洋科學研究的范圍界定不明確
《公約》規定,沿海國對專屬經濟區內的海洋科學研究享有專屬管轄權,非沿海國在沿海國專屬經濟區內進行海洋科學研究必須經沿海國同意,并接受其監督。但是《公約》中并未對海洋科學研究進行確切的定義,因此有些國家出于對本國利益的考慮,刻意模糊海洋科學研究、海洋測量和軍事測量活動之間的界限,刻意分解軍用艦機的海洋科學研究功能、海洋測量功能和軍事偵察功能,導致沿海國對其專屬經濟區內外國軍用船舶的海洋科學研究管轄權大打折扣,由此產生不必要的沖突。本文認為,專屬經濟區“軍事測量”屬于《公約》規定的“海洋科學研究”范疇,同時也是軍事利用活動。因此,非沿海國在沿海國專屬經濟區內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海洋科學研究”以及“軍事測量”活動,都必須得到沿海國的同意并接受其管轄。
3、專屬經濟區內的測量活動是否適用于“和平目的”或“和平用途”
《公約》規定專屬經濟區應只用于和平目的,要求專屬經濟區內的海洋科學研究應為和平目的而進行。但是,除領海部分外,《公約》沒有對“和平目的”、“和平用途”進行解釋。隨著專屬經濟區軍事利用活動的增多,專屬經濟區是否應適用關于和平目的的規定不斷引發爭議。國際社會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沿海國主張的“絕對的非軍事用途”,就是禁止將專屬經濟區用于任何軍事目的;另一種主張是“和平目的”并不禁止一切軍事活動。美國認為《公約》規定的只用于“和平目的”應理解為禁止侵略行為, “并不禁止一般意義的軍事活動”。也就是說,只要軍事活動沒有造成侵略事實,就不違反“和平目的”原則。但這種觀點既不符合《公約》關于“和平目的”的真實含義,也與《公約》的立法宗旨和良法論的要求相悖。我國學者的觀點是《公約》雖然不禁止一般意義上的軍事利用活動, 但非和平目的軍事利用是非法的, 和平目的行為應基本上被界定為“非軍事性質的措施”。
(二)軍艦通過制度規定模糊
1、軍艦是否享有無害通過領海的權利
船舶無害通過領海是國際公認的一項權利,《公約》第十七條確認了這項權利,但是該條并沒有區別民用船舶和軍用船舶,許多國家對于軍艦是否享有無害通過領海的權利觀點不同,導致實踐中對此問題的規定不一致。“無害通過領?!笔侵复霸诓粨p害沿海國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前提下以通過為目的繼續不停、迅速穿過領海的權利。[參見薛桂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國家實踐》,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頁。]其目的僅僅是保證船舶在不損害他國領海主權前提下的正常航行而不是否定領海主權,所以《公約》對無害通過的目的、形式、后果以及違法行為都做了嚴格地規定。無害通過權利的本質在于“無害”,而軍艦是國家進行海上軍事活動的重要工具,是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是一種軍事武器,具有軍用性和潛在的威脅性,不能將其與民用船舶放在同等的位置看待。隨著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軍艦的攻擊能力和作戰范圍迅速增強,其可能被運用于特定的軍事目的、從事特定的軍事活動。從理論上來說軍艦不具備當然享有無害通過權的條件。實踐中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也做出了不同的規定,應當對軍艦無害通過進行正確的解讀。軍艦要進入別國領海時須了解該國的法律,根據規定進入,避免在未通知對方的前提下進入對方領海,引發國家間的爭端。
2、軍艦在專屬經濟區內是否享有航行自由
有西方學者指出,在無害通行制度之下,軍事活動的禁止僅適用于領海,而在專屬經濟區內從事諸如情報搜集等軍事活動,則應當適用與公海相同的規則。其理由在于,《公約》對領海范圍內的軍艦活動以明確的條款進行了限制——例如,“無通過權”將“無害”界定為“不損害沿海國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而與此相對,沒有具體條款對專屬經濟區的軍事活動進行限制。這表明,如果立法者有意對專屬經濟區內的軍事活動進行限制,那么其早已如同領海制度一樣有專門規定。因而根據“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法理,軍艦在專屬經濟區內的活動是無須征得沿海國許可的。這種觀點實際上僅代表了美國等西方海洋強國的基本立場,即專屬經濟區內軍艦的航行自由屬于《公約》第五十八條第 1 款所規定的“有關的海洋其他國際合法用途”,因而不受沿海國的管轄。但是,這種說法難以成立。領海屬于國家主權海域,《公約》對在其范圍內的軍事活動予以特定的限制,是出于對國家主權原則的維護。而專屬經濟區內的航行自由屬于公海航行自由的衍生物,是《公約》協調沿海國與海洋大國利益的新型海洋制度。二者在法律地位上有著本質的不同,其制度設置有著各自的目的和功能,并不能因為領海內的軍事活動有專門的限制,專屬經濟區內無相應限制,就認定專屬經濟區內的軍事活動無須接受沿海國管轄。
(三)有關海洋劃界的規定過于籠統
專屬經濟區制度正式確立后,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應統一還是分別劃界成為在海域劃界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如果兩個相鄰或相向海洋國家之間的海域寬度不足400海里,一方單方面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那么就會出現重疊部分。而且在沿海國屬相向國家且兩國海岸的相向距離不超過400海里的情況下,如果其中一國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超過200海里,則其大陸架的外部界線就有可能會超過200海里,從而形成和其專屬經濟區不同的另一條界線,可能導致該國主張的大陸架與相向國家所主張的專屬經濟區相重疊的情況發生,進而引起雙方在重疊區域內管轄權的沖突。我國東海海域就屬于這種情況。在東海,我國與日本存在海域劃界爭端,包括釣魚群島領土主權歸屬問題,同時,釣魚群島被日本控制著,解決該問題面臨巨大挑戰。
三、對于剩余權利的規制建議
《公約》建立起一套嶄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是國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新發展。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各國都在積極完善剩余權利的相關制度。在對剩余權利進行進一步協商和探討的過程中,應該指出,海洋法中的剩余權利屬于全人類,屬于世界各主權國家和人民,而絕不屬于某個超級大國或海洋大國,這是法理中的應有之義。
專屬經濟區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在該區域的航行自由絕不是公海意義上的航行自由。某些國家已主張對航行自由的權利進一步加以限制。例如,有些類型的船舶,像滿載的油船或核動力船舶,是禁止在專屬經濟區內某部分區域航行的。有些國家也提出類似的限制,而且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1、沿海國可以利用《公約》所賦予的權利,對專屬經濟區內的航行進行更多的限制。在開發其自然資源和捕魚規章外,沿海國還可以對航行和其他“自由”加以限制,其他國家的船舶在該區航行時應予以遵守。也就是說沿海國家應尊重其他國家的航行自由和其他自由的權利,而其他國家也應尊重沿海國的權利。
2、沿海國有權制定有關防止海洋污染、海關等方面的相關法律和規章,這些法律和規章實際上就是對在專屬經濟區內航行自由的限制。
3、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其路線的劃定須經沿海國的同意。沿海國為了勘探其大陸架,開發其自然資源和防止、減少、控制管道造成的污染,有權采取合理措施。
4、在專屬經濟區內為了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可以進行人工島嶼設施建設。這些人工島嶼及其設立的安全地帶會影響到船舶的航行自由或船舶的習慣航線。
5、《公約》還規定,如對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所制定的法律規章有所違反,沿海國有權強制執行,包括登臨、檢查、逮捕和進行司法程序。
結語:在和平的大環境下,有些國家仍在專屬經濟區進行軍事情報活動,它們認為搜集沿海國及其軍事防務情報的飛機或軍艦的活動算“和平”行為,海洋大國在其他國家專屬經濟區進行的某些情報搜集活動屬于“科學研究”。 “9·11”事件以后,美國加強了對無論來自近處和遠處的飛機及船舶的檢查,可同時又在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專屬經濟區空域進行軍事和情報收集活動。遇到別國的抵制后,又提出質疑,它們又不贊成做出有約束性的安排或制定有約束性的行為準則。這些行為沖擊著現有的國際秩序和制度,由于美國尚未批準《公約》,不能直接利用爭端程序解決這些問題,因此這類問題還將繼續討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