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宜



【摘要】:法律在處理犯罪后果以及對刑罰的設置上從古至今都是爭議性很大的問題。我國的法學家大多呼吁要進行法制改革,盡快使我國法律擺脫“重實體輕程序”的評價,而嚴格的程序是否就意味著真正的正義呢?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大學地區針對高校的在校生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試圖了解普通民眾眼中關于法律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問題到底是怎樣看待的。在討論到他人的犯罪與刑罰時,受訪者大多希望法律能夠依據嚴格的程序秉公處理保護社會,但是說到他們自身遇到的小型糾紛或越軌行為時,則有許多人認為“不用求助于法律了,我們自己商量著處理又快又覺得公平。”
【關鍵詞】:法律 犯罪 程序 實體 正義
一、我國的法律及司法判決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概述
1、程序正義
在我國的定義中,程序正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討論。
狹義的程序正義指的是司法過程中的程序正義。在司法過程中,從立案到審理再到判決,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程序。這一司法程序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立案,符合立案條件的都應該立案,立案條件有規定,按規定辦就行了;二是審理,審理是對案件的回放,對案件的回放主要是對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進行去偽存真,將證據組成一條符合邏輯的證據鏈,以還原案件的真象;三是判決,法官根據審理過程獲得的證據鏈,依據適用法律進行判決。司法過程的每個環節,為了體現公開公平正義的原則,事先都進行了具體的程序設置,審理過程判決過程都有具體的程序設置,辯護律師根據程序設置,也參與了案件的整個審理過程和判決過程,進行維權辯護,為判決結果加了一道維護正義的防線。一般來講,只要嚴格按照司法程序來辦案,其結果是正義的。即使法官在最后判決和選擇適用法律時個人有理解的差異從而有可導致結果的差異,但離結果的正義也不會相差太遠。除非在審理和判決的過程,違反了程序規定,受到了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擾,最終導致判決的偏差過大。
廣義的程序正義是指所有的國家公權力部門嚴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辦事,廣義的程序正義也包括屬于中國國家本身的經濟實體以及社會團體嚴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辦事,凡面對全體公民服務的組織,都應該有既定的工作程序,都應該嚴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辦事,按既定的工作程序辦事,就是廣義的程序正義。廣義的程序正義涉及到每一個公民的利益,升學、就業、婚姻、出國等公民權利,國家都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都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人,如果不同的人不同的對待,就沒有程序正義。另外,公民享有的憲法規定的各項自由的權利,在執行的時候,也應該一視同仁,都應該嚴格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予以保障。
本文所討論的法律和司法判決的程序正義主要針對狹義的程序正義定義。
一般來說,實體正義是刑事訴訟法的專有名詞。是指通過刑事訴訟過程而實現的結果上的實體正義和結果正義。
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犯罪的人受到刑罰;(2)無罪的人不被定罪;(3)罪刑相適應。
2、實體正義
實體正義也為西方大陸法系國家刑事訴訟接受和貫行。按照德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為了調查事實真相,法院應當依職權將證據調查擴大到一切對裁判有意義的事實、證據”。歐洲司法調查官埃莫里克斯曾說,“只要真相能夠得到,它是如何獲得的并不重要。” 德國學者亨克爾教授也認為:“刑事程序是為尋找實體真實服務的。”
大陸法系國家刑事訴訟對實體正義的偏愛和注重,一定程度上是歷史傳統的侵染和影響的產物。大陸法系的職權主義訴訟是在中世紀糾問式訴訟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而糾問式訴訟是當時的宗教裁判法庭的發明。出于維護宗教教義的考慮,在宗教裁判法庭上,罪行的“真實性”要比任何所謂“人權”更為重要,訴訟程序的各個要素都必須服務于確定犯罪行為的真實性。法官為此應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去調查證據,查明事實真相。注重裁判結果的正義從而相對忽視了對程序過程正義的關照和追求,是大陸法系國家刑事訴訟傳統由來已久的精神取向。但是對于實體正義的過度重視,已經成為我國司法審判過程中為世界其他國家所詬病的一點,如過度追求結果的審訊方式(如嚴刑拷打,誘導式的發問以及以前審判中未加排除的非法證據)等等,因此針對這一點,我國近些年出臺了許多強調程序正義的法律措施,如《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等等。
二、高校大學生眼中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問題探究——以寧夏大學為問卷調查地
大學生作為一類對于社會問題較為敏感且思想活躍常有創新見解的社會群體,筆者認為他們對于法律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問題的看法很值得研究,因此選取了寧夏大學的在校生作為問卷調查樣本,通過簡單的問卷,試圖概括性地得出此樣本對于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問題大致的看法,作為研究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問題的經驗性資料積累。
問卷調查的樣本集中在寧夏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樣本容量240人,其中230人為在讀本科生,10人為在讀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中都包括法學專業的以及非法學專業的學生。
抽樣方式為簡單抽樣,學生年齡層次從19歲至26歲不等,被抽樣學生的家庭環境、經濟條件、籍貫等等沒有進行具體的分類。
問卷內容:
從問卷回收的效果來看,發出的240份問卷其中233份均按照要求清晰填寫,結果有效。
1、談及被測樣本是否理解在犯罪與刑罰處理抑或是司法行為中的“程序”“實體”以及“正義”所代表的含義問題時,233份問卷中有190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表示不關心的有31份,表示不理解的只有12份,那么表示不關心和不理解的總和是43份,在問卷總數中所占比重不大,我認為可以視為被測樣本能夠理解所填寫問卷要探討的法律對待犯罪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問題(圖表1)。
2、在所有的有效問卷中,超過60%的問卷都認為程序正義在犯罪與刑罰的關系中、以及在法律設立的理念中比實體正義更為重要,他們認為罪犯所遭受的刑罰處罰即便會影響到自己乃至家人的生活,也不值得同情。并且無論是激情殺人還是預謀殺人,只要有了殺人的行為,都應當判處死刑。這一點和之后作者所做的訪談相吻合,當與被訪談者討論到現在出現的一些被證明當時不正義的判決時,認為即使因為技術原因造成錯誤的后果,當時也應當嚴格依據法律程序進行判決,更勿論是確有故意殺人行為的犯罪人。
在問卷所反映的結果中,認為激情殺人應當判處死刑的份數為193,認為不應當判處死刑的份數為40,因此可以看出認為因判死刑的人數遠遠超過認為罪有可恕的人數(圖表2)。
在談及預謀殺人是否應當判死刑的問題時,問卷結果所反映的態度變得更加明顯,其中210份問卷認為應當判處死刑,23份問卷認為不應當判處死刑(圖表3)。
3、此外,在問卷直接詢問被測樣本“如果正義地依據法律程序對犯罪行為進行審理和裁判,帶給案件受害人和被害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結果是否正義”時,233份問卷中有183份表示正義的判決會帶來正義的結果,50份表示正義的判決不一定帶來正義的結果(圖表4)。
具體問卷數據分析請參見另文 《犯罪學亞洲范式視角下大學生的法律正義觀調查數據解析——以寧夏大學本科生為問卷調查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