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博
【摘要】:我們在學習西方的時候,感到西方的制度不能很好的在中國生根發芽,不能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因此,我們要了解中西方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路徑,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與理念,分析各自不同的形成原因,然后才能在整合多元法律文化的時候做到有條不紊,有的放矢。因此,法律移植不是盲目的照搬西方的法律制度,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有效地吸收西方法律文明中的適合我們的精華。
【關鍵詞】:中國 西方 法律文化 傳統法律文化
我國目前主流的法律文化有兩種,一我國的傳統法律文化;二西方先進國家法律文化。為了探索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我們需了解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價值。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主要是指封建社會時期的法律文化,即農業文明型法律文化和自然經濟型法律文化。中國法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禮法合一,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及其深遠,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治”。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從一定程度上說禮和法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產生于深厚的儒家思想文化之下。中國法律傳統文化大致有五個特點:
1、言為法,權為主。儒家思想指導下,治國之中起決定性的是最高統治者即封建社會的皇帝。封建社會都把王發布的詔令、制度做為最重要的法律,其成文法律一般都位居其后。于是很多人就認為官大就可以為所欲為,由此便產生了家長制的觀念。
2、級別特權制度。即官級的大小。如天子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反而經常改寫法律,甚至破例,后來便有了《唐律疏議·名例》的“八議”和“官當”。
3、民附刑。封建社會的法律一直都是統治者治國的工具、方法,所以大部分法律都是各種刑罰,即刑法。封建社會法的編撰屬于諸法合體,民附于刑,刑民不分。法的作用完全就是為了保護職能,而不是為了調整職能。
4、人民的法律思想的錯誤認知。上千年的封建統治主義以及法的家長制的影響,對于百姓而言,就是他們最基本的守法義務,只是一味的守法,從來不知從法律中維護自己的權利利益,便成了法即是義務。
5、固穩求不變。祖宗之法不能變的觀念深入人心。歷史上也有商鞅變法等,一開始得到了成功,但是后來因為侵犯了貴族的利益而被車裂,其中也有一些導致失敗的原因就是也侵犯了百姓的利益。
二、西方法律傳統文化
法是定分止爭的工具或手段。范忠信教授認為,“最初的犯罪,可能大多是因物而犯罪,不是人對人的犯罪。”西方國家對法可以說是一種信仰。古希臘法的民主與法治精神,在思想和傳統上為后來的所有西方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石。古羅馬對古希臘理性法思想的接受同時也包括了他們對法治精神的攝取。他們還認為,理性要求人們不受感情影響的并且公正的法律來治理國家,法律就是公正的代表。中世紀,古代的自然法借助于宗教開始發展,也成為了衡量世俗“人定法”和世俗權力善惡的標準。不論是對教會還是對世俗政權,他們始終認為專制、人治是人世間一切不幸的起點。
權力在本質是惡的,特別是專制的權力總是把人變成非人,可是權力又是無法消失的,因此減輕邪惡、維護人權的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通過廢除專制而限制權力,以權力控制權力,而控制權力的力量必須是體現出民意的法權,因為這個力量具有最普通但是有最強大的控制力和道德基礎。由此便推出了政治法律制度或者統治的模式那就是法治,于是思想家們便創造出了三權分立,這個制度將專制集權的政治制度變為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分權體制,并通過法律確保分權和制衡,最終保障人權。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只是‘人們互不侵害對方權利的保證而已”,指出“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入正義和善德的制度”。這其中蘊含了法的目的為公共福利之意。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戰爭狀態的洛克,是從人們聯合成為國家契約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主要目的,來推理探究法律的意義。洛克把法律的目的限定得很窄,但不無“公共幸福”的道理。
三 結論
任何一種文明的形成,必然離不開其所處的具體時空環境。法律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生成自然而然也與其所處的具體歷史環境有關。法律以調整人類社會的有效運行為目的,其調整對象是人的社會活動。因此,其要實現這一目的,法律就必須與人所在的環境相協調。孟德斯鳩在其論著《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提到了法律和氣候、地理、土壤以及一個民族的一般精神、風俗與習慣的一般關系,其認為各國的立法者制定法律的時候應適當考慮這些因素。所以他們認為完全的無為就是最完善的境界,也就是他們的欲望的目的。印度的立法者佛順從自己的感覺,使人類處于極端被動的狀態中。中國的立法者是比較明智的,他們不是從人類將來可能享受的和平狀態來考慮人類,而是從適宜于履行生活義務的行動去考慮人類,所以他們使他們的宗教、哲學和法律都合乎實際。客觀的講,孟德斯鳩將影響法律文化的因素由一般人們關注的社會環境、哲學思潮、立法者的主觀態度、神的旨意等因素轉移到了對法律形成的地理環境等諸多更為開闊的客觀因素的考慮,這就開辟了法律文化研究的新視野。簡單來說西方把法作為像一種神一樣,是神圣的,是信仰的,是可以帶來美好生活的。而中國從古到今一直都是把法律作為管理國家的工具,人民還沒有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西方法律的先進,中國需要從中需很多經驗來總結出一個適合中國適用的法律,孟德斯鳩說過法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當下我們的法治現代化不能全盤否棄我們的傳統法律文化并完全繼受西方傳統權利文化,應當明確因不同背景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法律文化的內在特性,并理性對待其客觀存在的問題,以克服其各自內存的困境并比較借鑒各自的優勢,以為我所用。我們應當看到,作為人類社會共同體制下的中西方法律文化,其最終的目的都是實現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M]商務印書館 1959 年版。
【2】范忠信:《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與差異》[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