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芬伯格在借鑒馬克思、馬爾庫塞、海德格爾、法蘭克福學派等先哲們的思想基礎上,結合美學、倫理和文化領域中規范共識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技術批判理論。本文對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進行了概述,闡明了其理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以及思考。
關鍵詞: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新技術在各個方面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帶來了福音,但與此同時,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潛在的危機,尤其是人類社會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技術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如環境污染、人性淪喪、資源浪費等。這些技術應用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人們開始對技術引發的種種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反思。正是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應運而生,芬伯格對技術產生的種種結果的分析與反思,為防范未來技術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提供了借鑒與參考,受到了西方乃至世界哲學領域的廣泛重視。
1 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概述
安德魯·芬伯格作為法蘭克福學派新一代的領軍人物,他的 “技術批判三部曲”即《技術批判理論》、《可選擇的現代性》和《質問技術》,在技術哲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值得一提的是,他超越了傳統的技術批判理論思想,將社會科學、美學、倫理學等不同學科重新構建,綜合考慮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因素,有力的沖擊了一些學者對技術持有悲觀和激進的視角,芬伯格提出的民主設計、實踐技術觀、可選擇現代性等具有創新性的觀點,表明了技術發展的可變性,改變了傳統技術哲學研究中存在的片面、單一的認識,開啟了技術與社會關系的新視域。
總而言之,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是依托其“技術哲學三部曲”,在借鑒馬克思、馬爾庫塞、海德格爾、法蘭克福學派等先哲們的著作和觀點基礎上,通過對技術設計案例的具體分析,闡明了技術的發展是一個社會斗爭的舞臺,它是由技術標準和社會標準共同決定的,可以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因此,芬伯格認為,技術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人的需求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的協同發展,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技術產生的負面效應。芬伯格通過技術政治學為實現技術體系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性,芬伯格借用了具體化理論對社會技術復雜系統進行研究,勾畫了技術民主化實踐中的具體環節,這些技術哲學領域的新理論在哲學界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2 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的啟示與思考
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世界人口不斷增加,人類發展對各方面需求也與日俱增的嚴峻形勢下,技術就成了解決諸多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正處于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但科技總體水平和科技哲學的發展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想要跟上國際社會發展的步伐,我們就必須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認真思考,筆者希望通過學習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從中得到啟示。
首先,要建立起技術批判理性意識形態。芬伯格的《可選擇的現代性》一書論述了技術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不同國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技術進行選擇,技術和社會一樣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芬伯格看來,西方的現代性的評判標準雖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是現代性的唯一模式。改革開放以來,在西方現代化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模式指引下,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躍居世界第二。然而,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身安全等問題,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因此,要想實現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結合國情建立起技術批判理性的意識形態,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
第二,要注重技術的民主設計。芬伯格認為技術民主體現了各種社會群體的利益需求,更能代表公眾的主體意識。“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民主建設的方略之一,但一部分人認為民主建設只是政治領域的內容,并沒有考慮技術層面也應實行民主,一些地區的技術設計還存在著沒有公眾參與的現象,這種政治理念主導無公眾參與的技術設計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只有全體人民豐富多樣的互動才能創造出一種適合于中國的可選擇現代性”。
第三,要強化技術文化的培育。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及西方的發展經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警示和教訓,也指出了中國必須走自身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面對這些新的科技文化涌入產生的問題與挑戰,我們需要思考并不斷更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目前我國某些地區的技術文化普及還不到位,如有的地區政府在新科技項目立項過程中,為保護公眾的權益舉辦了多次聽證會,把群眾代表引進管理委員會,但是成效并不明顯,多數群眾代表面對專業術語表示聽不懂,基本沒法討論和對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強化技術文化培訓,提升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現代科技的認同,這樣才能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更好地解決我國科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的局限、困惑。
3 總結
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向我們昭示: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支持和反對技術,而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可選擇性的一面。芬伯格提出的技術微政治學理論為實現技術民主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同時也是對技術民主運動的實踐環節的具體指導。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我國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應結合自身國情來進行技術研究與創新,開辟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路徑,而不能一味遵循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對中國而言,學習和研究芬伯格的技術批判理論,深入分析技術、哲學、社會、民主、社會構建等諸多范疇之間的深刻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幫助我們解決技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華英.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的深度解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安德魯·芬伯格.在理性與經驗之間-論技術與現代性[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3]安德魯·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安德魯·芬伯格.可選擇的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劉鐵軍(1986-),男,黑龍江省綏化人,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