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466600)岳海勇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7年1月入院治療三叉神經痛的76例患者為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時間將其分為甲、乙兩組,每組38例。甲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36~78歲;病程1~10年。乙組中男24例,女14例;年齡38~80歲;病程1.5~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甲組采用三叉神經干及外周支封閉治療,取仰臥位,采用靜脈鎮靜和局部麻醉,將2%的1ml利多卡因和0.5ml的維生素B12溶液混合后進行局部注射,每隔3天注射1次,5次1個療程,經皮穿刺患者的頦孔、眶下孔、翼腭孔和下齒槽孔等骨孔,待患者出現劇痛感后,插入射頻電極針,并探明患者的穿刺部位后,再采用射頻溫控熱凝靶點毀損治療,總共治療4次,初次治療溫度為65℃,每次增加5℃,每次治療時間為80s,封閉治療則以患者的具體病情為依據。乙組采用三叉神經干及外周支多點射頻治療,麻醉、體位、穿刺部位與穿刺方法同甲組。患者的穿刺入路包括圓孔、眶下孔;卵圓孔、頦孔和上述四種穿刺孔三種入路方式。針對圓孔、眶下孔入路的患者,三種入路方式都采用2%的2ml左右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潤麻醉,前兩種入路方式經皮膚垂直穿刺5cm左右,針尖至翼外板,退針至皮下,圓孔、眶下孔入路患者采用向上10°,向前15°進針,抵達翼腭窩上部,等穿刺部位出現,卵圓孔入路患者向內、后和上方進針,越過翼外板至卵圓孔外。頦孔入路進針點為患者的前庭溝處,進針至其骨面,向前、下及內進針入頦孔,穿刺區域出現觸電樣疼痛后采取射頻治療。第三種入路方式的射頻電凝治療,同上述兩種操作方式。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天、3個月、半年的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治療總有效率及并發癥發生率。VAS評分標準:8~10分為重度疼痛;4~7分為中度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0分為無疼痛。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數與計量數據用(n,%)和(±s)表示,組內檢驗用x2和t,P<0.05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VAS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治療后1天、3個月及半年的VAS評分明顯低于甲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2.2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乙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4%(37/38)明顯高于甲組的84.2%(32/38),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乙組面部麻木1例,甲組中頭暈、惡心各2例,面部麻木2例,乙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6%)明顯低于甲組(15.8%),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對比(n,±s)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對比(n,±s)
組別(n=38)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1天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后半年甲組 4.1±1.6 3.1±1.2 3.7±1.4 4.4±1.6乙組 4.3±1.7 1.0±0.3 1.5±0.7 1.3±0.5 P >0.05 <0.01 <0.01 <0.01
目前,常用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式為溫控射頻熱凝手術,針對有髓粗纖維的耐受溫度較高的特征,利用溫控加熱的方式,選擇性破壞患者的痛覺纖維,保留其觸覺纖維,達到止痛的效果[1]。本次研究通過對三叉神經痛患者實施不同的手術治療,結果顯示乙組治療后1天,3個月及半年的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表明采用三叉神經干及外周支多點射頻治療的療效明顯優于采用三叉神經干及外周支封閉治療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神經干及外周支射頻熱凝術,以圓孔、頦孔、眶下孔等為射頻針刺孔,能避免直接進入患者顱內,對其顱腔造成反復刺激而誘發顱內感染[2]。同時,三叉神經干及外周支多點射頻熱凝術操作簡單,穿刺成功率較高,安全可靠,且患者術后恢復較快。
綜上所述,三叉神經痛患者采用三叉神經干及外周支多點射頻熱凝術治療,術后能有效緩解患者的三叉神經痛癥狀,預防并發癥發生,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適合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