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院(450000)李彤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老年人群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患者肺功能較患病前明顯減弱,勞動能力受限,給患者預后生活帶來極大影響[1]。本研究對綜合康復護理對改善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旨在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服務提供參考,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常規組45例和綜合康復組45例)。綜合康復組中男34例,女11例,年齡范圍為60~80歲,平均年齡為(73.1±3.5)歲,病程時長為3~10年,平均病程時長為(5.0±0.5)年;綜合康復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范圍為62~80歲,平均年齡為(73.4±3.3)歲,病程時長為3~9年,平均病程時長為(4.8±0.8)年。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附表 不同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服務,如用藥指導和監督、病房消毒和通風,心理支持和安慰。綜合康復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包括:①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加強飲食指導,保障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50%、蛋白質15%、脂肪35%,同時告誡患者禁食辛辣、油膩和生冷食物,飲食做到少食多餐,制定每天飲水標準,鼓勵飲食,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取,以便減少或預防便秘。②運動指導: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肺功能和病情制定合適運動計劃,如慢跑和步行,運動時間保持在(15~30)min,每天1次,告知患者運動需舒緩,避免因勞累和運動劇烈引起身心不適,每次運動前后指導患者伸腿、彎腰等放松運動。③呼吸功能練習:護理人員通過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患者講解呼吸功能練習方法以及流程,使患者熟練或掌握,此外告知患者如何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和膈肌呼吸,每天練習(3~5)次,同時護理人員向患者傳授全身性呼吸方法,如前傾呼氣、立位吸氣、雙臂下垂呼氣、平舉上肢吸氣和蹲位呼氣等,每天練習次數在5次以上。
1.3 觀察指標 (1)評價并比較不同組患者臨床療效,臨床療效根據《臨床醫藥實踐》制定,包括①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肺功能基本恢復正常;②經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以及肺功能均較前不斷改善,③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未見改善或較前加重。(2)采用Flowscreen Pro肺功能儀器對患者肺通氣功能進行檢測,測試指標包括FVC、FEV1和FEV1/FVC。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18.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數據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表示,計量資料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通過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上(綜合康復組顯效23例、有效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6%;常規組顯效18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0.0%),綜合康復組患者明顯高于常規組(Χ2=5.075,P=0.024);綜合康復組患者FVC、FEV1和FEV1/FVC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詳見附表。
臨床上目前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尚缺少確切治療藥物,而積極控制患者病情是其治療原則。鑒于此,如何減少疾病發作次數和改善患者肺功能已經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上(95.6%vs.80.0%),綜合康復組患者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綜合康復組患者FVC、FEV1和FEV1/FVC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綜合康復護理確實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該研究結果與莫冬英[2]等研究報道相類似。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不僅有助于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療效,同時還能改善其肺功能,其值得推廣借鑒。